[拼音] dàn bó míng zhì
[释义] 淡泊:生活俭朴;不追求名利;过宁静俭朴的生活以此表示自己的志趣。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拼音] zhuān xīn yī zhì
[释义] 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性恶》:“今使涂之人伏术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拼音] zhì dé yì mǎn
[释义] 志向意愿都得到满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
[出处] 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厄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
[拼音] xiōng huái dà zhì
[释义]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拼音] shén zhì bù qīng
[释义] 神志错乱或精神错乱
[出处]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2回:“弟子方才被什么妖人迷住,弄得身不由己、神志不清。”
[拼音] xiōng wú dà zhì
[释义] 心里没有远大志向。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
[拼音] rén rén zhì shì
[释义]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 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育群物而不倦,有似仁人志士,是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拼音] wèi jìng zhī zhì
[释义] 没有完成的志向。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今日之下,退守山林,却深望这个儿子,完我未竟之志。”
[拼音] yǒu zhì zhī shì
[释义] 指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出处]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拼音] gè cóng qí zhì
[释义] 从:听任;志:志向。各人执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拼音] cái shū zhì dà
[释义] 才干有限而抱负很大。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
[拼音] líng yún zhī zhì
[释义] 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出处] 《汉书·扬雄传》:“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陵(凌)云之志。”
[拼音] bīng wú dòu zhì
[释义] 士兵缺乏作战的决心和勇气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回:“且说曼伯杀入左军,陈兵原无斗志,即时奔散,反将周兵冲动。”
[拼音] lóu yǐ dé zhì
[释义] 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比喻小人得志
[出处]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
[拼音] zhì cún gāo yuǎn
[释义] 指立志很高远,有雄心壮志
[出处] 熊召政《张居正》第三卷第九回:“皇上年纪虽小,但志存高远,可以料定他长大之后,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
[拼音] yì mǎn zhì dé
[释义] 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同“意得志满”。
[出处] 清 黄宗羲《进士心友张君墓志铭》:“一第进士,便意满志得,以为读书之事毕矣。”
[拼音] yì dé zhì mǎn
[释义] 因愿望实现而心满意足。亦作“志得意满”。
[出处]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
[拼音] rén pín zhì duǎn
[释义] 短:短小。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拼音] cuī zhì qū dào
[释义] 摧:摧折,放弃;道:道德。抛弃理想追求,失去道义节操。形容身处逆境,不能守操如一
[出处] 《宋书·隐逸传论》:“夫独往之人,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
[拼音] yǒng zhì bù wàng
[释义] 永远记住,不遗忘。
[出处] 冰心《〈儿童文学选〉序言》:“捻军的失败,也引起人民无尽的悲愤,他们对起义的英雄们是永志不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