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īn jí rú fén
[释义]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极其焦急。焚:烧。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7回:“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成日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
[拼音] quē xīn yǎn ér
[释义] 缺乏心计或机智,尤指智力发育不健全
[出处] 林海音《婚姻的故事》:“但是她那份逞能劲儿,也常常做出缺心眼儿的事体来。”
[拼音] xīn jí rú huǒ
[释义] 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
[拼音] bié jù jiàng xīn
[释义] 别:独特的;具:具有;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也作“独具匠心”、“匠心独运”。
[出处] 唐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拼音] xīn guǎng tǐ pán
[释义] 原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后用来指心情愉快;无所牵挂;因而人也发胖。广:宽广;开阔;胖:安泰舒适。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拼音] xīn rú dāo gē
[释义] 内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样。形容极其痛苦难过。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题起来我泪似悬麻。”
[拼音] cái mí xīn qiào
[释义] 迷:昏乱。指一心爱财而心中糊涂
[出处] 孙犁《秀露集 耕堂读书记》:“如果当时这位作者,明达冷静一些,不财迷心窍,天下原可以平安无事的。”
[拼音] cè yǐn zhī xīn
[释义] 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遭受不幸的人表示同情。指怜悯受苦受难者的心情。
[出处]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拼音] xīn huī yì lěng
[释义]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出处] 清 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非有坚定之力,则一经挫折,心灰意冷。”
[拼音] cún xīn bù liáng
[释义] 存心:怀着某种心思或打算。指存着坏心眼。
[出处]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六回:“他不服查账,非但是有弊病,一定是存心不良的了。
[拼音] dǎn chàn xīn jīng
[释义] 颤:发抖。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 元 施惠《幽闺记 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拼音] diào yǐ qīng xīn
[释义] 掉:原意为摇摆;现只表示一种动作;无实义;轻心:漫不经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
[出处] 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
[拼音] xīn shù bù zhèng
[释义]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9回:“宫曰:‘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
[拼音] yī xīn yī dé
[释义]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出处] 《尚书 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拼音] xīn fú qì zào
[释义] 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
[出处]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自己没有应付不了的人,也很少心浮气躁过,此刻是怎么回事?”
[拼音] qí xīn hé lì
[释义] 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出处] 《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拼音] xīn dì xiá zhǎi
[释义] 形容人气量小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听得那白衣秀士王伦的手下人都说道他心地狭窄,安不得人。”
[拼音] shí xīn shí yì
[释义] 言行发自内心,真诚。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五儿听了,句句都是宝玉调戏之意,知这位呆爷却是真心实意的话。”
[拼音] míng xīn kè gǔ
[释义] 铭、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迹。刻写在心上骨上。
[出处] 明 李开先《林冲宝剑记》:“恩同海岳,铭心刻骨难忘。”
[拼音] xīn huí yì zhuǎn
[释义]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出处] 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背地里设下机谋,才得他心回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