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óng xīn guì mù
[释义] 犹言呕心沥血。
[出处] 明·李东阳《同年祭亨父文》:“当其鉥心刿目,出鬼入神,傲睨一世,前无古人。”
[拼音] tóng xīn xié jì
[释义] 见“同心共济”。
[出处] 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故仁宗皇帝时,虽有西夏元吴之叛,而晏然若无事者,以韩琦、范仲淹同心协济也。”
[拼音] tóng xīn yè lì
[释义] 同“同心协力”。
[出处] 宋·欧阳修《论乞主张范仲淹富弼等行事札子》:“臣闻自古帝王致治,须待同心叶力之人。”
[拼音] xīn zhé shǒu kěn
[释义] 心折:佩服;首肯:点头同意。心中信服,并点头同意。形容钦佩赞许到了极点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便一五一十,把谭孝移品行端方,素来的好处,说个不啻口出。东宿闻之心折首肯。”
[拼音] tuán xīn yī zhì
[释义] 见“抟心揖志”。
[出处] 清·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入无仰事俯畜之累,出无金尽裘敝可怜之色,抟心壹志,以道于君子之道。”
[拼音] tuán xīn yī zhì
[释义] 专心一志。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拼音] xīn suì cháng duàn
[释义] 形容极度悲痛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8回:“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
[拼音] tòng xīn jué qì
[释义] 形容悲愤到极点。
[出处] 《晋书 桓温传》:“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
[拼音] tòng xīn shāng yì
[释义] 形容悲痛到极点。
[出处] 《后汉书 李固传》:“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诚当沛然思惟善道;而论者犹云,方今之事,复同于前。臣伏从山草,痛心伤臆。”
[拼音] tōng xīn jí shǒu
[释义] 恫:疼痛。形容极端仇恨
[出处] 《新唐书·萧锐传》:“我是以恫心疾首,思刷厥耻。”
[拼音] wǎng shǐ xīn jī
[释义] 枉:徒然。空用心计,白费力气。形容毫无收效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31卷:“枉使心机闲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拼音] wàng fēng xī xīn
[释义] 遥望山峦巍峨而尘念随之平息。多指遁世隐居。亦喻知难而止息。
[出处] 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拼音] xīn zhī bǐ gēng
[释义] 比喻靠卖文生活。
[出处] 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九卷:“《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笔耕。’”
[拼音] xīn xiǎo zhì dà
[释义] 办事小心,抱负远大。
[出处] 《淮南子·主术训》:“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
[拼音] xīn yí yǐ jiǔ
[释义] 心仪:心中向往。内心向往已经很久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
[拼音] xīn cí hào shàn
[释义] 好:喜爱。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出处]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我是个心慈好善的人,现如今吃长斋哩!”
[拼音] xǐ xīn huàn gǔ
[释义] 道家语,指洗去尘心,换掉凡骨,即可超离凡尘而入圣。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3卷:“为吾洗心复换骨,背凡入圣奔长生。”
[拼音] xiàng xīn rú yì
[释义] 顺心如意。
[出处] 《黄金世界》第一回:“只要于己有一丝的好处,且把良心歪到半边,千方百计,竭力钻谋,便像心如意了,还不住手。”
[拼音] xīn cháng lì ruò
[释义]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出处] 鲁迅《两地书》:“学校的一波未平,上海的一波又起,小鬼心长力弱,深感应付无方。”
[拼音] xīn fú qì cū
[释义] 见“心粗气浮”。
[出处]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我们年青人,心浮气粗是有的,可是没有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