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ú yōng xū míng
[释义] 见“徒有虚名”。
[出处] 高阳《慈禧全传》:“兵部徒拥虚名,拟正名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而海军部暂隶焉。”
[拼音] tú luàn rén yì
[释义] 意:心情。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
[出处] 宋 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始受命闻一女卒,再受命闻一男生,皆不顾而行,得家书,不发而焚之,曰:'徒乱人意。'”
[拼音] gāo yáng jiǔ tú
[释义]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拼音] hào shì zhī tú
[释义] 好:喜欢;事:生事,多事。指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出处] 《孔丛子 答问》:“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拼音] tú zǐ tú sūn
[释义] 徒弟和再传的徒弟。比喻一脉相传的人(含贬意)。
[出处] 《花月痕》第51回:“是夜心印沐浴更衣,召集徒子徒孙。”
[拼音] dǒu shāo zhī tú
[释义] 斗:容器,1斗=10升;筲:竹器,1筲=12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刘田等传赞》:“斗筲之徒,何足选也。”
[拼音] bù guǐ zhī tú
[释义] 不守法纪或图谋作乱的人。
[出处] 《晋书·刘颂传》:“虽有所犯,轻重甚殊,于士君子之心受责不同而名不异者,故不轨之徒得引名自方,以惑众听,因名可乱,假力取直,故清议益伤也。”
[拼音] tú fèi wú yì
[释义] 徒劳:白费力气。白费劲,没有一点用处或成效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1回:“赧王出兵一番,徒费无益。”
[拼音] tú yōng qí míng
[释义] 徒:只。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出处] 《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军机领袖》:“军机大臣有时多至六七人,而权实操于领袖,新进者画诺奉行,徒拥其名也。”
[拼音] tú hū nài hé
[释义] 徒:徒然,白白地;奈何:怎么办。白白叫喊,无可奈何。形容一味着急,毫无办法
[出处] 《星火燎原·黄洋界保卫战》:“陷入了我人马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徒呼奈何!”
[拼音] tú fèi chún shé
[释义] 徒:徒然,白白地。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拼音] lǎo dà tú shāng
[释义] 老大:年纪大;徒:徒然。年老了还一事无成只好悲伤而已
[出处]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拼音] tú fù xū míng
[释义] 见“徒有虚名”。
[出处] 茅盾《子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拼音] tú chén kōng wén
[释义] 陈:陈述。指只说空话,并不实行
[出处] 汉·桓宽《盐铁论·非鞅》:“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
[拼音] wú chǐ zhī tú
[释义] 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
[拼音] tú dú fù shū
[释义]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徒能读其父书,不知合变也。”
[拼音] mù shí wéi tú
[释义] 徒:同类。与树木石头为伴。指寄情山水,不问世事
[出处] 《新唐书·柳宗元传》:“用是更乐暗默,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拼音] pī fà tú xiǎn
[释义] 徒跣:赤脚步行。披散头发,赤脚走路。形容悲痛到极点
[出处] 《魏书·徒何慕容廆传》:“及葬,熙被发徒跣步从。”
[拼音] fú bù tú lái
[释义] 徒:徒然。幸福之事不会无故到来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谏者福也,谀者贼也。人主听谀,是愚惑也。虽然,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拼音] hú shǔ zhī tú
[释义] 比喻品质低下的人。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三回:“朝廷之纪纲法律尚在,但可恨这班狐鼠之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