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āo huàn wèi xíng
[释义] 消:消除;形:显露。在祸患尚未显露之前就予以消除
[出处] 清·黎庶昌《上沈相国书》:“必有消患未形,而为朝野所利赖,远人所折服者。”
[拼音] huǐ xíng miè xìng
[释义] 损坏形体,消灭本性。
[出处]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九折:“通天大圣,你本是毁形灭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
[拼音] gǔ huà xíng xiāo
[释义] 谓死亡。
[出处] 唐·元稹《莺莺传》:“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拼音] wū miàn hú xíng
[释义] 脸黑如乌,身瘦如鹄。形容人困饿潦倒之状。
[出处] 《南史·侯景传》:“百姓流亡,死者涂地……其绝粒久者,乌面鹄形。”
[拼音] xíng shèng zhī dì
[释义]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区域
[出处] 唐·李世民《册高士廉改封申国公文》:“形胜之地,允属勋贤。”
[拼音] bù lù xíng sè
[释义]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出处] ?
[拼音] chéng shén lí xíng
[释义] 形容用心太专,如痴如呆。
[出处] 康有为《大同书》绪言:“吾朝夕拥书于是,俯读仰思,澄神离形,归对妻儿,慹然若非人。”
[拼音] dùn xíng yuǎn shì
[释义] 犹言避世隐居。
[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
[拼音] gǎo xíng huī xīn
[释义] 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
[出处] 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鹿门所见于吾者,殆故吾也,而未尝见夫槁形灰心之吾乎!”
[拼音] guǐ xíng qí zhì
[释义] 奇特、怪异的形体。
[出处]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原书》:“若钟鼎所采,自是春秋、战国时各国书体,故诡形奇制,与《苍颉篇》不同也。”
[拼音] mó xíng liàn xìng
[释义] 锻炼身心。
[出处] 清·李渔《慎鸾交·情访》:“使我规避不得,只得用些磨形炼性之法,做一个老头陀去对付他。”
[拼音] mù xíng huī xīn
[释义] 形:形体。比喻不受外物干扰,意志坚定
[出处]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又或杜门隐己,块然自居,木形灰心,动逾旬月。”
[拼音] shén miè xíng xiāo
[释义] 指死亡。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
[拼音] wǎng zhí suí xíng
[释义] 谓影子的曲直随形而定。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
[拼音] wèi xíng zhī huàn
[释义] 尚未显露的祸患。
[出处] 宋·苏舜钦《谘目》:“不如先取为备,可以建事立功,消未形之患。”
[拼音] wú xíng zhī zuì
[释义] 犹言莫须有之罪。
[出处] 《隋书·炀帝纪》:“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
[拼音] xíng shén bù quán
[释义] 形:形体;神:精神。形象和精神不能保全。泛指精神形象不完美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拼音] mǎ lù yì xíng
[释义]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出处] 《后汉书·崔琦传》:“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拼音] mào hé xíng lí
[释义] 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来,而行动上却又差异很大。
[出处] 晋 葛洪《抱朴子 勤求》:“口亲心离,貌合形离。”
[拼音] xiàng xíng duó míng
[释义]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麽绿荑的,还有甚么丹椒、蘼芜、风连,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