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ān mù dàn
[释义] 能发出带色浓烟的装置。比喻迷惑人的手段
[出处]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日本外交家的漂亮词句,都不过是掩盖其战争准备的烟幕弹。”
[拼音] dàn yǔ qiāng lín
[释义] 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
[出处] 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且划策,弹雨枪林,木坏山隤,江城付动灰。”
[拼音] pǐn zhú tán sī
[释义] 品:吹弄乐器;竹:指箫笛之类管乐器;丝:指琵琶、二胡之类弦乐器。指吹弹乐器。
[出处] 元·无名氏《货郎担》第四折:“又不会卖风流,弄粉调脂;又不会按宫商,品竹弹丝。”
[拼音] zhēn qiāng shí dàn
[释义] 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多比喻实战。
[出处] 柯灵《〈阿英散文选〉序》:“尽管有真枪实弹与纸上硝烟的不同,却同样要以活鲜鲜的生命相搏击的。”
[拼音] chuī tán gē wǔ
[释义] 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出处] 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居士,如今那高楼上吹弹歌舞,饮酒欢娱,敢管待那士大夫哩。”
[拼音] chuí zhú dàn sī
[释义] 吹奏管乐器,弹拨弦乐器。
[出处] 唐·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未必不如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拼音] tuō shǒu dàn wán
[释义] 南朝梁沈约曾用谢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话,来评王筠的诗,见《南史·王筠传》。后因以“脱手弹丸”形容诗作圆转流畅。
[出处] 南朝梁沈约曾用谢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话,来评王筠的诗,见《南史·王筠传》。
[拼音] dàn guàn zhèn jīn
[释义] 见“弹冠振衣。”
[出处] 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拼音] dàn guàn zhèn yī
[释义] 整洁衣冠。语本《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后多以喻将欲出仕。
[出处] 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拼音] dàn wán hēi zǐ
[释义] 亦作“弹丸黑志”。喻极小。语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
[出处] 语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地惟黑子,城犹弹丸。”
[拼音] gòng yǔ tán guān
[释义] 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拼音] niú tīng dàn qín
[释义] 比喻听不懂。
[出处] 瞿秋白《乱弹》:“现在,‘治于人的小人’,要想在无线电的播音里去听清楚昆曲的平上去入,自然是牛听弹琴,一窍不通了。”
[拼音] tán jīn gū liǎng
[释义] 形容掂量轻重。
[出处]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言真道假、弹斤估两的在日光中烜耀。惹得一市人都来观看,不住声的有人喝采。”
[拼音] tán jīn gū liǎng
[释义] 指过分仔细地斟酌掂量轻重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一卷:“故意走出屋檐,件件的翻复认看,言真道假,弹筋估两的在日光中炫耀。”
[拼音] wáng gòng dàn guàn
[释义] 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指一人得官,同类相庆。亦作“王阳在位,贡公弹冠”。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萧育传》:“少与阵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拼音] bǐ qiāng zhǐ dàn
[释义] 指用笔墨文章作为论战的武器
[出处] 邹韬奋《抗战以来·“笔杆暴动”》:“现代很流行的用语,指笔和书报为‘笔枪纸弹’。”
[拼音] fàng yān mù dàn
[释义] 比喻制造假象,掩盖真相
[拼音] nán ér yǒu lèi bù qīng tán
[释义] 弹:用手弹洒。指男子汉不轻易落泪
[出处] 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他们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这个风也要整一下吧。”
[拼音] tán sī pǐn zhú
[释义] 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出处] 宋 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开场:“但咱们,虽宦裔,总皆通。弹丝品竹,那堪咏月与嘲风。”明 杨柔胜《玉环记 皋谒延赏》:“尽称我弹丝品竹,沉李浮瓜,此处当追赏。”
[拼音] dàn kōng shuō zuǐ
[释义] 犹言唱高调说空话。
[出处] 《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莫要弹空说嘴。假如不幸我庄周死后,你这般如花似玉的年纪,难道捱得过三年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