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ǔ cháng qì duǎn
[释义] 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并前人已传之业,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
[拼音] gē xū qì pào
[释义]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拼音] gù jiù bù qì
[释义]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拼音] qì zhī dù wai
[释义] 谓根本不放在心上。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周孔之业,弃之度外。”
[拼音] zhú mò qì běn
[释义] 见“逐末舍本”。
[出处] 唐·魏徵《嫂叔舅服议》:“今在舅服止一时,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
[拼音] qì xiá wàng guò
[释义] 谓不追究缺点和过错。
[出处] 《南史·虞寄传》:“且圣朝弃瑕忘过,宽厚待人,改过自新,咸加叙擢。”
[拼音] zì gān bào qì
[释义]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出处] 章炳麟《演说录》:“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远,所以自甘暴弃,说中国必定灭亡,黄种必定剿绝。”
[拼音] qì jiā dàng chǎn
[释义] 犹倾家荡产。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然尊大人所以怒兄者,不过为迷花恋柳,挥金如土,异日必为弃家荡产之人,不堪承继家业耳!”
[拼音] qì zhòng qǔ qīng
[释义] 弃:抛开。舍弃重要的采取次要的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2回:“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
[拼音] qì guò tú xīn
[释义] 抛弃过错,谋求更新。
[出处] 《金史·完颜匡传》:“然倾国家资财,竭民膏血,恐非大金皇帝弃过图新、兼爱南北之意也。”
[拼音] qì duǎn yòng cháng
[释义] 犹弃短就长。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51回:“因此制台想派一个人到外国调查调查有什么新法子,回来教给这些工匠等,他们好弃短用长。”
[拼音] qì bǐ cóng róng
[释义] 犹投笔从戎。谓文人弃文就武。
[出处] 唐·张鷟《游仙窟》:“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返。”
[拼音] jiàng mén qì cái
[释义] 能工巧匠废弃的材料。比喻无用的人
[出处] 清 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公驰驱绝域,犹手笺酬答无间。匠门弃材,累公之明。”
[拼音] pāo jīn qì gǔ
[释义] 金:锣。抛下助战用的锣与鼓。形容被打败而逃走
[出处] 元·无名氏《杏林庄》第二折:“俺如今不须用刀死追复,他每都抛金弃鼓,领着残卒,离营撇寨那厢扑。”
[拼音] pāo kuī qì jiǎ
[释义] 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出处]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8回:“孝德念动真言,借一阵飞砂走石,把周兵打的抛盔弃甲而逃。”
[拼音] pāo qī qì zǐ
[释义] 抛:丢弃。丢弃妻子儿女。形容逃难时的凄惨状况或分居两地的情景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
[拼音] ǒu yǔ qì shì
[释义] 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拼音] qì nì guī shùn
[释义] 谓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
[出处]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自然相率弃逆归顺。”
[拼音] qì tóng jí yì
[释义] 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吉也闻之,弃同即异,是谓离德。”
[拼音] 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释义]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出处] 《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