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qì wǔ xiū wén
[释义] 修文:修明文教。放弃武事改习文教
[出处] 老舍《离婚》:“吴先生的‘先生’永远不离口,仿佛是拿这个字证明自己已弃武修文了。”
[拼音] qì rú bì xǐ
[释义] 敝:破烂的。屣:鞋。像扔破鞋一样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抛弃。亦作“弃若敝屣”、“去如敝屣”、“如弃敝屣”。
[出处] 林语堂《谈中西文化》:“所以他们看得出中国诗文的好处,而我们反自己看不见弃如敝屣了。”
[拼音] chū jiā qì sú
[释义] 弃:放弃;俗:尘俗。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2回:“我已出家弃俗,家中之事,公主自为主之,我何苦又去管他?”
[拼音] quán gōng jìn qì
[释义] 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出处] 《战国策 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拼音] qì mò fǎn běn
[释义] 见“弃末反本”。
[出处] 《晋书·食货志》:“使四海之内,弃末而返本,竞农务功。”
[拼音] qì běn qiú mò
[释义] 见“弃本逐末”。
[出处] 清·恽敬《答邓鹿耕书》:“惟小人弃本求末,不务修德,止求吉葬。”
[拼音] pāo qī qì hái
[释义] 抛:丢弃。丢弃妻子儿女。形容逃难时的凄惨状况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望烟尘一派,抛妻弃孩,团圆难再。”
[拼音] zì qì zì bào
[释义]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出处]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凡为血气所移者,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
[拼音] qì xiá qǔ yòng
[释义] 指不计较缺点、过失而录用人才。
[出处] 汉 陈琳《为袁绍讨檄豫州》:“于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暇取用。”
[拼音] qǔ cháng qì duǎn
[释义] 吸取长处抛弃短处。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并前人已传之业,亦为取长弃短,别出瑕瑜,使人知所从违。”
[拼音] qì gōng yíng sī
[释义] 丢弃公益,谋求私利。
[出处] 《元史·泰定帝纪》:“四方代祀之使,弃公营私,多不诚洁,以是神不谙格,请慎择之。”
[拼音] gē xū qì pào
[释义]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拼音] gù jiù bù qì
[释义]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拼音] qì jiǎ dǎo gē
[释义]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拼音] qì sú chū jiā
[释义] 弃:放弃;俗:尘俗。放弃世俗出家为僧尼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拼音] qì mò fǎn běn
[释义] 亦作“弃末返本”。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出处] 东汉·班固《东都赋》:“抑工商之淫业,兴农桑之盛务,遂令海内弃末而反本,背伪而归真。”
[拼音] qì duǎn jiù cháng
[释义] 谓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
[出处] 东汉·孔融《肉刑议》:“胡明德之君,远度深惟,弃短就长,不苟革其政也。”
[拼音] qì yì bèi xìn
[释义] 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强国》:“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拼音] qì xìn wéi yì
[释义] 信:信用;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出处] 清·陈确《分三秦论》:“弃信违义,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虽得天下,其亡益违。”
[拼音] qì xié cóng zhèng
[释义] 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