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ǒu zào hóu gān
[释义] 燥:干。形容非常干渴
[出处] 老舍《赵子曰》:“直喊到他口燥喉干,心中发空,才打道进城回公寓。”
[拼音] dǎo chí gàn gē
[释义] 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出处] 《后汉书·何进传》:“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
[拼音] hé sī gàn lǜ
[释义] 犹言绞尽脑汁。
[出处] 明·王志坚《表异录·艺文》:“极思为文,曰涸思干虑。”
[拼音] háo gàn bào qǔ
[释义] 谓恃强夺取。
[出处] 明·何景明《内篇》:“治储之事,散有聚无,士需将征,豪干暴取,凶不改敛,贫不减费,权利而府怨是难之也。”
[拼音] gān xiāo líng yún
[释义] 高高地耸起,直逼云霄。比喻前程远大,能够迅速成才。
[出处] 宋·黄榦《勉斋文集·五·林子至子字序》:“勉乎哉!行将见子干霄凌云,而为栋梁之用。”
[拼音] fēi yì xiāng gān
[释义] 非意:意料之外;干:冒犯。意外的无故冒犯。
[出处] 晋 王隐《晋书 卫玠传》:“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拼音] zhāo qián xī tì
[释义] 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不敢疏忽懈怠。
[出处] 《周易 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拼音] dēng jìn yóu gàn
[释义] 灯光尽灭,灯油耗干。比喻人的精力或财力都消耗一空。
[出处]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24回:“初然发嗽,嗽久成哑,渐渐如灯尽油干一般,寂然隐了。”
[拼音] èr luǎn qì gān chéng
[释义]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出处] 《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拼音] jiǎng gàn dào shū
[释义]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蒋干盗去书信回到曹营杀自己大将。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拼音] gān míng cǎi yù
[释义] 干:求;采:取。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名誉。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终军传》:“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
[拼音] mù gàn niǎo qī
[释义] 谓鸟栖树上,至树干枯也不离去。喻行事坚定不移。
[出处] 春秋·齐·晏婴《晏子春秋·外篇》:“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轺,木干鸟栖,袒肉暴骸。”
[拼音] gàn míng fàn yì
[释义] 干犯名教和道义。
[出处] 清·李渔《奈何天·调美》:“谁想不前不后,刚刚是太老爷的同年。我家相公竟是他的年侄。这样干名犯义的事,如何做得!”
[拼音] dà gān wù yì
[释义] 干:冒犯;物议:众人的议论。引起众多的议论或引起舆论的不满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9回:“恐怕他摆出老前辈的架子来,那是大干物议的。”
[拼音] huí gàn jiù shī
[释义] 谓母亲育儿时,让婴儿居干处,自己就湿处。
[出处]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慈母德,实堪哀,十月三年受苦灾;冒热冲寒劳气力,回干就湿费心怀。”
[拼音] cái yōu gàn jǐ
[释义] 指才能优异,有干练的办事能力。
[出处] 《清史稿 高宗纪五》:“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
[拼音] huáng gān hēi sōu
[释义] 面容憔悴的样子。
[出处] 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你恋着红裙翠袖,折倒的你黄干黑廋。”
[拼音] zhòu gàn xī tì
[释义] 日夜勤勉戒慎。语出《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出处] 语出《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
[拼音] diān qiān dǎo kūn
[释义] 乾坤:指天地。能把天地颠倒。形容本领非常大。
[出处] 清 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我平生有个癖见,以为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两种人物,都是龙跳虎踞的精神,颠干倒坤的手段,你道是什么呢?
[拼音] xī tì zhāo qián
[释义] 指终日勤谨慎,不敢懈怠。
[出处] 《易 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