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ú chū jǐ jiàn
[释义] 见:见解、主张。与别人不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出处] 清·无名氏《续小五义》第一回:“且说黑妖狐智化与小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议,独出己见,要去王府盗取盟单。”
[拼音] wēi fú zì jǐ
[释义] 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
[出处] 《周书·尉迟迥传》:“杨坚以凡庸之才,藉后父之势,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
[拼音] yī jǐ zhī sī
[释义] 指个人的私心、私利。
[出处] 宋·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拼音] zhèng yóu jǐ chū
[释义] 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拼音] shù jǐ jí rén
[释义] 恕:宽恕。宽恕自己,推及别人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至理》:“慈心于物,恕己及人。”
[拼音] xiǎo jǐ dé shī
[释义] 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小雅》讥小己之丢失,其流及上。”
[拼音] tuī jǐ jí wù
[释义] 同“推己及人”。
[出处] 宋·程颢《二程遗书》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拼音] kè jǐ fù lǐ
[释义]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拼音] shě jǐ cóng rén
[释义] 舍:弃;从:顺。放弃自己的意见,服从众人的主张。
[出处] 《尚书 大禹谟》:“稽于众,舍己从人。”
[拼音] rǎng wéi jǐ yǒu
[释义] 窃夺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3回:“就如人家做文,往往窃取陈编,攘为己有,惟恐别人看出,不免又添些自己意思,杂七杂八,强为贯串,以为掩人耳目。”
[拼音] lù cái yáng jǐ
[释义] 显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现自己。
[出处] 汉 班固《序》:“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拼音] ài rú jǐ chū
[释义] 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
[出处] 明 周辑《西湖二集 假邻女诞生真子》:“果然方氏爱如己出,抚养成人长大。”
[拼音] rén yī jǐ bǎi
[释义] 别人一次就做好或学会的,自己做一百次,学一百次。比喻以百倍的努力赶上别人。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拼音] rén bù wèi jǐ,tiān zhū dì miè
[释义] 旧时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出处]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拼音] jué wéi jǐ yǒu
[释义] 攫:夺取。有强行手段夺取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
[出处] 《列子 说符》:“因攫其金而去。”
[拼音] jǐ nì jǐ jī
[释义]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出处] 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拼音] gài bù yóu jǐ
[释义] 指一切不能由自己做主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公言固是有理,独不思君命所差,概不由己?”
[拼音] yǐ jǐ lǜ rén
[释义] 用自己的主张去约束别人
[出处]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但可惜大家总不肯这样办,偏要以己律人,所以天下就多事。”
[拼音] wēi fú yóu jǐ
[释义] 威福:指赏罚。任赏任罚,自己一人说了算。比喻大权在握,独断专行
[出处] 《新唐书·刘炜之传》:“太后威福由己,而帝营救,速吾祸也。”
[拼音] rén jǐ yī shì
[释义] 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比喻待人没有私心。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此正无意于我,人己一视之道,实贤人君子之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