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释义]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拼音] qiāo shān zhèn hǔ
[释义] 见“敲山振虎”。
[出处]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拼音] rén xīn qí,tài shān yí
[释义]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出处]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人心齐泰山移蚂蚱还有四两肉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
[拼音] shān cháng shuǐ yuǎn
[释义] 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出处] 唐 许浑《寄宋邧》诗:“山长水远无消息,瑶瑟一弹秋月高。”
[拼音] mǎ fàng nán shān
[释义]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出处] 《尚书 武成》:“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拼音] háng hǎi tī shān
[释义] 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
[出处] 南朝 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航海梯山,奉白环之使。”
[拼音] hóng máo tài shān
[释义]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出处]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拼音] huán wǒ hé shān
[释义] 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
[出处] 宋·赵与时《宾退录》第五卷:“徽宗尝梦吴越钱王引徽宗御衣云:‘我好来朝,便终于还我河山。’”
[拼音] huǒ hǎi dāo shān
[释义]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出处] 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拼音] huāng shān yě lǐng
[释义] 指荒凉无人烟的山野
[出处] 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80回:“往前一看,都是荒山野岭,不见有人行路,连一株树木也没有。”
[拼音] tóng shān zhuó zhuó
[释义] 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其山之性也。”
[拼音] shèng shuǐ cán shān
[释义] 残破的山河。多形容亡国后的或经过变乱后的土地景物。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出处] 唐 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拼音] jǐn xiù jiāng shān
[释义] 形容美好的国土
[出处] 元 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统精兵直指潼关,料唐家无计遮拦,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
[拼音] jūn lìng rú shān
[释义]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云长曰:‘愿依军法。’孔明曰:‘如此,立下文书。’云长便与了军令状。”
[拼音] shān guāng shuǐ sè
[释义]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出处] 唐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拼音] shuǐ sè shān guāng
[释义]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出处] 唐·白居易《菩提寺上方晚眺》诗:“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暝沈沈。”
[拼音] kāi shān bí zǔ
[释义] 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
[出处] 孙犁《关于中篇小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小说的开山鼻祖。”
[拼音] kāi shān lǎo zǔ
[释义] 佛教语,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即始祖。比喻学派的创始人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从帮忙到扯淡》:“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
[拼音] kāi shān zǔ shī
[释义] 原为佛教用语;指最初创建寺院的和尚。
[出处] 宋 刘克庄《诗话前集》:“欧公诗如昌黎,不当以诗论,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拼音] kāi shān shǐ zǔ
[释义] 见“开山祖师”。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0回:“你好大胆!没规矩,没王法的!犯了这制造局的开山始祖曾中堂曾文正公的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