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ān nán hǎi běi
[释义] 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拼音] fàng hǔ guī shān
[释义] 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也作“纵虎归山”。
[出处] 晋 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拼音] qì tūn shān hé
[释义]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出处] 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拼音] duī jī rú shān
[释义] 聚积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出处]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外诸司》:“每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填塞道路,车尾相衔,数千万量不绝,场内堆积如山。”
[拼音] shān gāo shuǐ dī
[释义] 比喻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若是留提辖在此,诚恐有些山高水低,教提辖怨怅;若不留提辖来,许多面皮都不好看。”
[拼音] qióng shān è shuǐ
[释义] 穷山:荒山。恶水:有害的河。指贫瘠偏僻的荒山;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
[出处] 清 王濬卿《冷眼观》:“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是为穷山;水虽秀而只鳞莫睹,是为恶水。”
[拼音] shān bēng dì liè
[释义] 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拼音] bàn bì jiāng shān
[释义] 半壁:半边;江山:国土。指外敌大半入侵或内战割据所造成的国土分裂状态。
[出处] 清 蒋士铨《冬青树 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拼音] qiān shān wàn shuǐ
[释义] 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出处] 唐 宋之问《至端州驿见杜审言沈佺期题壁慨然成咏》诗:“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拼音] dāo shān huǒ hǎi
[释义] 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也作“火海刀山”。
[出处] 汉 高安世译《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坑……”
[拼音] qiān shān wàn hè
[释义] 壑:山沟。许许多多的山和沟。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急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释义] 安:安稳;泰山:我国著名的高山;在山东省。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出处] 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拼音] jǐn xiù hé shān
[释义] 像锦绣一样美丽无比的祖国河山。形容美好的国土。
[出处] 唐 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数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拼音] shān míng shuǐ xiù
[释义]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出处] 宋 黄庭坚《蓦山溪 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拼音] shòu bǐ nán shān
[释义] 南山:指秦岭终南山。旧时比喻长寿。
[出处] 《诗经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
[拼音] yí shān dǎo hǎi
[释义] 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拼音] shān gāo shuǐ xiǎn
[释义] 比喻前进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上西天拜佛走一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释义] 比喻做事有十分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处] 《列子 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拼音] míng shān dà chuān
[释义] 著名的高山和大河。
[出处]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拼音] mǎn shān biàn yě
[释义]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出处]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他坐镇延安,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