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ān lín yǐn yì
[释义] 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
[拼音] dōng shān zhī zhì
[释义] 指隐居的念头。
[出处]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拼音] gāo shān dà yě
[释义] 高峻的山峦,广阔的原野
[出处] 宋·苏辙《上枢密韩大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拼音] hé shān zhī dé
[释义]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
[出处]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
[拼音] líng luò shān qiū
[释义] 零落:凋零,比喻死亡。指死后埋葬在山丘上
[出处] 三国·魏·曹植《箜篌引》:“生在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拼音] měng hǔ shēn shān
[释义] 喻勇武而势盛。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出处]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
[拼音] nán shān yǒu niǎo,běi shān zhāng luó
[释义] 鸟儿在南山,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比喻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拼音] pī shān dài hé
[释义] 靠着山,环着河。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出处]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拼音] shān zhōng zǎi xiàng
[释义]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出处] 《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拼音] shān xíng hǎi xiǔ
[释义] 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
[出处] 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
[拼音] xuè hǎi shī shān
[释义] 血海:形容杀人很多。血流成海,尸积如山。形容伤亡十分惨重
[出处] 明·无名氏《王马破曹》第二折:“杀的他血海尸山人马亡,似败叶,狂风荡。”
[拼音] tài shān pán shí
[释义] 比喻安定稳固。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拼音] tài shān ruò lì
[释义] 厉:通“砺”,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经历时间久远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
[拼音] tián hǎi yí shān
[释义] 把山移开填入大海之中。指仙术法力广大。比喻决心极大
[拼音] bā shān yè yǔ
[释义]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出处]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拼音] dié shí wéi shān
[释义] 叠:重叠。把石头堆成山。指假山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宅后又构一园,大可二三顷,凿池引水,叠石为山,制度极其精巧。”
[拼音] dà shān xiǎo shān
[释义] 原指作品分类,后指同时被称誉的兄弟
[出处] 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
[拼音] dì yuǎn shān xiǎn
[释义] 险:险阻。地处边远,山势险峻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
[拼音] hàn shān bá shù
[释义] 撼:摇动。摇动山岳,拔起树木。形容威势极大
[出处] 明·李唐宾《梧桐叶》第二折:“风呵,兀的不傒幸杀人也,方才撼山拔树,飞沙走石般起,投至央及你,可倒定息了。”
[拼音] kuà shān yā hǎi
[释义] 跨过高山,接近大海。喻势力扩展。
[出处] 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下卷:“党与既成,则连衡同恶,跨山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