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hān bēng shuǐ jié
[释义] 见“山崩川竭”。
[出处]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蜀郡本汉所兴,今所起之地山崩水竭,殆必亡矣。”
[拼音] shān róng hǎi nà
[释义] 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出处] 唐·欧阳詹《送张尚书书》:“以尚书山容海纳,则自断于胸襟矣,岂在攸攸八行尺牍进退于人乎?”
[拼音] xuá rú dēng shān
[释义] 学习象登山一样。比喻要努力攀登,逐步提高。
[出处] 三国 魏 徐干《中论 上 治学》:“夫听黄钟声,然后知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
[拼音] shān zōu hǎi shì
[释义] 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出处] 清 王晫《今世说 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拼音] shēn shān yě qù
[释义] 荒僻的大山深处。
[出处] 鲁迅《彷徨·祝福》:“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
[拼音] tuì rú shān yí
[释义] 退却时象一座山在移动。比喻遇到变故,沉着镇静。
[出处] 《吴子·应变》:“守以强弩,退如山移。”
[拼音] tài shān běi dòu
[释义]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出处]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欧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仅更作其序,何不识轻重也。”
[拼音] tiě bì tóng shān
[释义] 比喻坚强可靠的势力。
[出处] 清·感惺《游侠传·侠圆》:“有这两位豁刺刺的大头脑做我的铁壁铜山,难道这小小官儿,不让我自由做做么?”
[拼音] zhěn shān bì jiāng
[释义] 谓依山傍水。
[出处] 宋·王应麟《玉海·地理·州镇》:“庆元据会稽之东,枕山臂江,负溟渤,控扶桑。”
[拼音] tài shān kě yǐ
[释义] 倚:靠。像泰山那样可以依靠。形容有力的靠山
[出处] 清·郑志鸿《常语寻源》下卷:“人以国忠为泰山可倚,吾视之如冰山耳,若皎月既升,得无失所恃乎?”
[拼音] zhěn shān jīn hǎi
[释义] 靠山依海。
[出处]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拼音] tī shān jià hè
[释义] 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
[出处] 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莫不梯山架壑,镪负来归。”
[拼音] fān shān yuè shuǐ
[释义] 山:山岭;水: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路途奔波之苦
[拼音] gāo shān jǐng xíng
[释义] 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出处] 《诗经 小雅 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拼音] guān shān tiáo dì
[释义] 关:关隘;迢递:遥远的样子。指路途遥远。
[出处] 明·王世桢《鸣凤记》第八出:“贤弟!无限别情,不胜凄怆,关山迢递,后会难期。”
[拼音] míng shān shì yè
[释义] 指著作。
[出处] 王西彦《乡下朋友》:“庄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专心于名山事业。”
[拼音] mù huài shān tuí
[释义] 木:梁木。山:指泰山。颓:倒下。梁木折坏,泰山崩倒。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死去。亦作“泰山梁木”。
[出处]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103首:“今年闻委化之信,凡在士林,靡不异声同叹……有如木坏山颓。”
[拼音]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shǒu huí
[释义]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手回来。比喻虽然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毫无所得
[出处]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下卷:“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拼音] rú rù bǎo shān kōng shǒu huí
[释义]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比喻本来会有很大的收获,结果一无所获
[出处] 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正是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
[拼音] shān lín yǐn yì
[释义] 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听他说话,像几个山林隐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