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ún shān wèn shuǐ
[释义] 寻:探求。游山玩水
[出处]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只待要说古谈今,寻山问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润物,治国齐家。”
[拼音] jī shān zhī jié
[释义] 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颍余芳”。
[出处] 《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拼音] kāi shān zhī zǔ
[释义] 佛教语,指最初建立寺庙的人,即始祖。比喻学派的创始人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二回:“听说宝善街,那就是前明徐相国文贞之墓地。文贞为西法开山之祖。”
[拼音] shè hǎi dēng shān
[释义] 渡过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艰苦,也形容行程连绵不断。亦作“涉水登山”。
[出处] 唐·张说《贺示历书表》:“奉宣圣旨,内出新撰历书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窃窥深奥,仰观英华,涉海登山,罔知攸际。”
[拼音] shān gōng dǎo zǎi
[释义] 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出处] 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题兴化小池见招长句》诗:“山公倒载无妨学,范蠡扁舟末要追。”
[拼音] zuò shí shān kōng
[释义] 同“坐吃山空”。
[出处] 明·王玉峰《焚香记·离间》:“常言道,坐食山空,宁出一斗,莫进一口。自从你来了,弄得我火尽油干。”
[拼音] shēn shān cháng gǔ
[释义] 见“深山穷谷”。
[出处] 宋·曾巩《南轩记》:“此吾之所以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拼音] shān cháng shuǐ kuò
[释义] 见“山长水远”。
[出处] 宋·晏殊《蝶恋花》词:“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拼音] mǎn mù qīng shān
[释义] 形容景色美好或形势大好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十卷:“禅师愿达南泉去,满目青山万万秋。”
[拼音] mí shān gèn yě
[释义] 满山遍野。
[出处] 宋·洪迈《容斋随笔·王蕊杜鹃》:“二花在江东弥山亘野,殆与榛莽相似。”
[拼音] nán shān yǐn bào
[释义] 隐:隐伏。比喻隐居山林不仕的贤人
[出处] 《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
[拼音] nán shān tiě àn
[释义] 指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出处] 典出《新唐书 李元纮传》:“元纮早修谨,仕为雍州司户参军。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百司顺望风指,尝与民竞碾硙,元纮还之民。长史窦怀贞大惊,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拼音] nán shān kě yí,pàn bù kě yáo
[释义] 南山:终南山;判:裁决;摇:动摇。终南山可以移动,但已定下的案子决不能更改
[出处] 《旧唐书·李元纮传》:“南山可移,判不可摇也。”
[拼音] pī fā rù shān
[释义] 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出处] 明·王世贞《纲鉴会纂·后汉纪》:“汝欲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拼音] pī fà rù shān
[释义] 被:通“披”;被发:披散头发。指归隐山林
[出处] 晋·袁晔《献帝春秋》:“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拼音] qián shān yǐn shì
[释义] 潜:深藏。在山林中潜迹,在市井中隐身
[出处] 唐·杜牧《送薛处士序》:“处士之名,何哉?潜山隐市,皆处士也。”
[拼音] xī shān è fū
[释义] 指不食周粟的伯夷与叔齐
[出处] 《梁书·刘显传》:“之遴尝闻夷、叔、柳惠,不逢仲尼一言,则西山饿夫、东土黜士,名启施于后世。”
[拼音] qióng shān pì rǎng
[释义] 比喻荒远偏僻贫穷之地。亦作“穷乡僻壤”、“穷村僻壤”、“穷陬僻壤”。
[出处] 宋·朱熹《条奏经界状·贴黄》:“故州城县郭所在之乡,其产不甚重,与穷山僻壤至有相倍蓗者,此逐乡产钱租额,所以本来已有轻重之所由也。”
[拼音] qì tūn hé shān
[释义]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拼音] tiě tǒng jiāng shān
[释义] 比喻牢固的政权或地位。
[出处]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村里的干部虽然调换了几个,而他两个却好像铁桶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