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ín wēi lǚ bīng
[释义] 临:面临;履:踩,踏。面临危境,走在冰上。比喻处境艰危,应时时戒惧谨慎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拼音] lǚ xiǎn dǎo wēi
[释义] 谓经历危险。
[出处] 《明史·外国传·日本》:“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来远,所费实多。”
[拼音] lǚ chuān zhǒng jué
[释义] 鞋子破了,露出脚后跟。形容很贫苦。
[出处] 《庄子 让王》:“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拼音] rú lǚ chūn bīng
[释义] 履:踩。好像踩着春天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出处] 唐·刘禹锡《让同平章事表》:“退思尘忝,如履春冰。”
[拼音] nà lǚ zhǒng jué
[释义] 纳:穿;履:鞋;踵:脚后跟;决:破裂。提上鞋,鞋的脚后跟处却破裂。形容处境困难。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拼音] dài qīng lǚ zhuó
[释义] 犹戴天履地。清指天,浊指地。
[出处] 前蜀·杜光庭《都监将军周天醮词》:“伏念戴清履浊,寓世立身,事主奉亲,自家刑国,虽忠贞励节,勤瘁在公,而休祉难臻,愆违易集。”
[拼音] dài xuán lǚ huáng
[释义] 犹戴天履地。
[出处] 《易·坤》有“天玄而地黄”之语。明·刘基《海宁应氏墓庵记》:“乃耆乃康,戴玄履黄,七十有八年。”
[拼音] lǚ jī chéng biàn
[释义] 犹随机应变。
[出处] 唐·韦应物《弹棋歌》:“履机乘变安可当,置之死地翻取强。”
[拼音] yǐ guān bǔ lǚ
[释义] 冠:帽子;履:鞋子。用帽子补鞋。比喻以贵重物品配贱物。
[出处] 《汉书·贾谊论》:“履虽鲜不如于枕,冠虽敝不以苴履。”
[拼音] ān cháng lǚ shùn
[释义] 习惯于正常生活,处于顺利境遇
[出处] 清 方苞《方任二贞妇传》:“凡士之安常履顺而自检其身,与所以施于家者,其事未若二妇人之艰难也,而乃苟于自恕,非所谓失其本心者与?”
[拼音] guān shàng lǚ xià
[释义] 比喻上下分明,尊卑有别。
[出处] 《史记·儒林列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拼音] lín shēn lǚ wěi
[释义] 比喻处于危险恐惧的环境中
[出处] 晋·鲍敬言《元君论》:“王者临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
[拼音] lǚ shuāng zhī jiè
[释义] 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出处] 清 何琇《樵香小记》:“乱臣既得兵权,遂肇弑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拼音] fēn xiāng mài lǚ
[释义] 旧时比喻人临死念念不忘妻儿。
[出处] 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序:“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为,学作履组卖也。”
[拼音] rú lǚ rú lín
[释义]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以“如履如临”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出处] 《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拼音] zhěng guàn nà lǚ
[释义]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以“整冠纳履”比喻易招惹嫌疑的行动。
[出处] 语本《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拼音] guān páo dài lǚ
[释义] 帽子、袍子、带子、鞋子。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8回:“一个捧着文房四宝,一个捧着冠袍带履。”
[拼音] gě jù lǚ shuāng
[释义] 冬天穿著夏天的鞋子。比喻过分节俭吝啬。
[出处] 《诗经 魏风 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幼学琼林 卷二 衣服类》:“葛屦履霜,诮俭啬之过甚。”
[拼音] lǚ rén dǎo yì
[释义] 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出处] 三国·魏·应璩《荐和虑则笺》:“质性纯粹,体度贞正,履仁蹈义,动循轨礼。”
[拼音] jù yì lǚ fāng
[释义] 根据正道立身行事。
[出处] 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