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àng chén bēn kuì
[释义] 亦作“望尘奔北”。谓只看见敌方军马扬起的尘土便奔逃溃散。形容军无斗志。
[出处] 《北史·魏纪二·太武帝》:“诸军同日皆监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附者不可胜数。”
[拼音] è chén wú rǎn
[释义] 谓没有受到坏习气的影响。
[出处] 叶圣陶《穷愁》:“儿童诚可爱,一味天真,恶尘无染。”
[拼音] tóng chén hé wū
[释义] 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出处] 明·李贽《藏书·大臣传·狄仁杰》:“同尘合污,与世委蛇。”
[拼音] chāo yì jué chén
[释义] 谓不拘滞于世俗,超然物外。《宣和书谱·空鲙帖》:“往昔字学之流,其初笔法安在?惟其胸次笔端超逸绝尘,暗合法度,则其草创便为一物之宗。”
[出处] 《宣和书谱·空鲙帖》:“往昔字学之流,其初笔法安在?惟其胸次笔端超逸绝尘,暗合法度,则其草创便为一物之宗。”
[拼音] wàng chén bù shēng
[释义] 比喻听见风就是雨,不辨事情的虚实真伪。
[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且闾阎凡品,何独识哉?苟望尘僄声而已矣。”
[拼音] mù wú xià chén
[释义] 下尘:下风,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高傲,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
[拼音] fǔ zhōng shēng chén
[释义] 犹釜中生鱼。
[出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颜渊箪食瓢饮……范史云釜中生尘。”
[拼音] mǎ chén bù jí
[释义] 比喻赶不上,跟不上。
[出处] 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王行昔望吾舅马尘不及,何先友为?”
[拼音] fēng chén zhī jīng
[释义] 风尘:战乱。战乱发生的警报
[出处] 王闿运《振威将军张威墓志铭》:“归葬时,东夷有风尘之惊,廷臣喧嚣,仓黄促战。”
[拼音] xiān chén lù gé
[释义] 尘:尘世。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比喻亲友被隔绝,无法相会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仙尘路隔,不能相依。”
[拼音] kàng chén zǒu sú
[释义] 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
[出处]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拼音] shēng dòng liáng chén
[释义] 形容歌声嘹亮动人。
[出处] 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
[拼音] chē chén mǎ zú
[释义] ①指车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车骑。敬称对方时亦用之。
[出处]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拼音] zhū wǎng chén fēng
[释义] 形容居室、器物等长期封存而无人过问。
[出处] 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余录其《浪淘沙》云:‘春到凤城中,游运方通,闲来指点过桥东。记得当时心醉处,蛛网尘封。’”
[拼音] jīng qǐ liáng chén
[释义] 《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后因以“惊起梁尘”形容歌声高妙动人。
[出处] 《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
[拼音] fēng chén lù lù
[释义] 碌碌:辛苦忙碌的样子。形容在旅途上辛苦忙碌的样子。
[出处] 明·金毓峒《金鹤冲诗·按部泾原韩国主招宴暧泉二首(其一)》:“风尘碌碌惜年华,选胜陪游帝子家。”
[拼音] mǎ zú chē chén
[释义] 喻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
[出处] 秋瑾《申江题壁》:“马足车尘知己少,繁弦急管正声稀。”
[拼音] chén wài gū biāo
[释义] 尘外:世外;孤标:孤立的标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质
[出处] 《旧唐书·杜审权传》:“冲碎孕灵岳之秀,精明含列宿之光,尘外孤标,闲云独步。”
[拼音] chén gòu mó kāng
[释义] 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喻卑微无用之物。
[出处] 《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拼音] wàng chén zhuī jì
[释义] 比喻赶上别人的前进速度。
[出处] 孙中山《建国方略·知行总论》:“其时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学术工艺,几与近代之欧美并驾齐驱,其进步之速,大非秦汉以后所能望尘追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