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yào hài zhī dì
[释义] 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凡东北一带要害之地,皆其统辖,声势强盛。”
[拼音] bù zhī lì hài
[释义] 不知什么为利,什么为害。
[出处] 战国 宋 庄周《庄子 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拼音] qiú shēng hài rén
[释义] 谓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处] 语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拼音] qū lì bì hài
[释义] 趋: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开有害的一面。
[出处] 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
[拼音] yào hài zhī chù
[释义] 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上》:“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
[拼音] fáng gōng hài néng
[释义] 压抑陷害有功有能的人。
[出处] 汉·李陵《答苏武书》:“而防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
[拼音] dù néng hài xián
[释义] 贤、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贤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贤嫉能,御下蔽之。”
[拼音] rěn xīn hài lǐ
[释义] 忍:残忍。心地残忍,丧尽天良。
[出处] 《诗·大雅·桑柔》:“维彼忍心,是顾是复。”
[拼音] wéi tiān hài lǐ
[释义] 见“违天逆理”。
[出处] 《南齐书·魏虏传》:“武帝之胤悉被诛戮,初无报效,而反为今主尽节,违天害理。”
[拼音] quán shēn yuǎn hài
[释义] 远:离。保全生命,远离灾害、危害之地。亦作“远害全身”、“全身远祸”、“潜身远祸”。
[出处]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序》:“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
[拼音] cán mín hài wù
[释义] 残:伤害。摧残百姓,损害财物
[出处] 宋 辛弃疾《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
[拼音] chú hài xīng lì
[释义] 根除对人民有害的事,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业。
[出处] 《管子 治国》:“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拼音] xīn fù zhī hài
[释义] 心腹:比喻要害。指体内致命的疾病。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患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诩传》:“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拼音] wù guó hài mín
[释义] 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4回:“张俊身为大将,不思报效,专权乱政,误国害民。”
[拼音] dù zhèng hài mín
[释义]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出处] 《周书 晋荡公护传》:“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诸子贪残,僚属纵逸,恃护威势,莫不蠹政害民。”
[拼音] bì hài jiù lì
[释义] 就:接近、走向。躲开有害的,接近有利的条件。
[出处] 《吴子·图国第一》:“谋者,所以避害就利。”
[拼音] wéi hài jiù lì
[释义] 避开祸害,追求利益。
[出处] 《吴子·图国》:“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
[拼音] qiú shēng hài yì
[释义] 为保全性命而伤害道义
[出处] 《晋书·孝愍帝纪》:“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而不求生以害义,又况可奋臂大呼,聚之以干纪作乱乎。”
[拼音] qù hài xīng lì
[释义] 去:除掉;兴:兴办。去掉有害的兴办有利的
[出处] 唐·韩愈《国子助教河东薛君墓志铭》:“后佐河阳军,任事去害兴利。”
[拼音] kāi lì chú hài
[释义] 犹言兴利除弊。
[出处] 汉·贾谊《新书·立后义》:“而所以有天下者,以为天下开利除害,以义继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