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án shí zhī ān
[释义] 形容极其安定稳固。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
[拼音] bù ān qí shì
[释义]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出处] 《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
[拼音] fù guó ān mín
[释义] 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出处] 《后汉书·方术许杨传》:“明府今兴立废业,富国安民,谣童之言,将有征于此,诚愿以死效力。”
[拼音] pán shí zhī ān
[释义] 形容极稳固。
[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磐石,寿于旗翼。”
[拼音] gāo zhěn ān qǐn
[释义] 见“高枕而卧”。
[出处] 《汉书·匈奴传下》:“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拼音] wèn ān shì shàn
[释义] 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出处]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拼音] jū ān lǜ wēi
[释义] 同“居安思危”。
[出处] 《宋书·文五王传》:“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
[拼音] lì guó ān bāng
[释义]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
[出处]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一折:“自开基起运,立国安邦,坐筹帷幄,竭力疆场。”
[拼音] lǚ ān tí fèng
[释义] 比喻造访不遇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
[拼音] lì mìng ān shēn
[释义] 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托,生活上有着落。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拼音] ān fèn zhī zú
[释义]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出处] 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拼音] ān lǎo huái shào
[释义] 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出处] 南朝 梁 陆倕《石阙铭》:“安老怀少,伐罪吊民,农不迁业,市无易贾。”
[拼音] ān shí chǔ shùn
[释义]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适来,夫子时来;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拼音] ān wēi xiāng yì
[释义]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拼音] ān yù yī yù
[释义]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出处] 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拼音] ān zhī ruò mìng
[释义] 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拼音] tài shān zhī ān
[释义] 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
[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拼音] chuáng xià ān chuáng
[释义] 比喻无谓之重复。同“床上施床”。
[出处] 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九:“[邵雍]平生不为训解之学,尝曰:‘经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盖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拼音] ěr ān yuǎn zhì
[释义] 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形容政治清明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拼音] fǎn cè zì ān
[释义] 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