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gū jūn shēn rù
[释义] 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到敌作战区。
[出处] 《周书 贺若敦传》:“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
[拼音] gū xíng jǐ yì
[释义] 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出处] 鲁迅《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想,原来是一个孤行己意,随随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样如此傲慢。”
[拼音] gū gū líng líng
[释义] 指人或事物孤单无依靠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8回:“又孤孤零零的四下里走了一回,又呜呜咽咽的倚着栏杆,哭了半晌。”
[拼音] líng dīng gū kǔ
[释义] 孤单困苦,无所依傍。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拼音] gū ér guǎ fù
[释义]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陈龟传》:“战夫身膏沙漠,居人首系马鞍。或举国掩尸,尽种灰灭,孤儿寡妇,号哭城空,野无青草。”
[拼音] xián yún gū hè
[释义] 漂浮的云,孤飞的鹤。比喻无拘无束、来去自如的人。
[出处] 宋 文莹《续湘山野录》:“州亦难添,诗亦不改,然闲云野鹤何天而不可飞邪?”
[拼音] xíng gū yǐng zhī
[释义] 同“形单影只”。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我上京听选,留贤妻在家形孤影只。不若同到京中,百事也有商量。”
[拼音] gū ér guǎ mù
[释义] 指男子死后遗留的孩子和妇女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拼音] gū xíng dān yǐng
[释义] 孤:单独;单:独。形容孤单一人,无亲无友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冷清清孤形单影,静恍恍没一个人来至。”
[拼音] gū hún yě guǐ
[释义]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出处] 钱钟书《围城》:“人家哪里有工夫梦见我们这种孤魂野鬼。”
[拼音] fèng zhī luán gū
[释义] 只:单独。鸾:传说是凤凰一类的鸟。凤和鸾比喻夫妻。单只的凤,孤独的鸾。比喻夫妻离散。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便枕冷衾寒,凤只鸾孤,月圆云遮,寻思来有甚伤嗟?”
[拼音] xíng gū yǐng guǎ
[释义] 同“形单影只”。
[出处] 明·高濂《玉簪记·占儿》:“春去秋来,秋去春来,形孤影寡,想杀我膝下斑斓。”
[拼音] zhī shēn gū yǐng
[释义] 只:单独的。指孤单一人。亦作“只影孤形”、“只影单形”。
[出处] 宋·葛长庚《水龙吟》词:“人间天上,喟然俯仰,只身孤影。”
[拼音] gū zhōu dú jiǎng
[释义] 喻单独行动,没人帮助。
[出处] 京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怎能够光凭这一家仇恨,个人勇敢、孤舟独桨、匹马单枪?”
[拼音] gū hóng guǎ hú
[释义] 孤:孤单;鸿:鸿雁;寡:失偶的妇人;鹄:天鹅。孤独失伴的天鹅。比喻失去配偶的男女。
[出处] 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向日蚕桑动,忽相逢孤鸿寡鹄,无门投控,飞鸟依人情可悯。”
[拼音] yí lǎo gū chén
[释义] 指改朝换代后已经失势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
[出处] 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昔者改姓易代,兴亡倏忽,一二遗老孤臣,不忍见宗社之倾,君父之辱,犹或黄冠草履,歌哭空山,乱礁穷岛,相望饮泣。”
[拼音] gū kǔ líng dīng
[释义] 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语出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出处]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拼音] líng dīng gū kǔ
[释义]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出处] 晋 李密《陈情表》:“伶仃孤苦,至于成立。”
[拼音] gū chén niè zǐ
[释义] 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朱熹集注:“孤臣,远臣;孽子,庶子。”
[拼音] gū yún yě hè
[释义] 旧指闲散自在,不求名利的人。
[出处] 唐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