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ú sūn yīn zǐ
[释义] 谓福荫及于子孙。
[出处] 元·本高明《琵琶记·五娘葬公婆》:“这坟呵,只愿得中干燥,福孙荫子也者难料;便荫得个三公,也济不得亲老。”
[拼音] huáng mián ǎo zǐ
[释义] 比喻冬天的太阳。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壬寅正月,雨雪连旬,忽尔开霁。闾里翁媪相呼贺曰:‘黄绵袄子出矣。’”
[拼音] hǔ xué dé zǐ
[释义] 比喻诗文贴切中肯
[出处] 明·郎瑛《七修类稿·佛顶菊》:“先生之作,诚可谓虎穴得子矣!”
[拼音] kōng xīn jià zǐ
[释义] 空话、谎言或无实际内容的东西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4回:“人也不认得,你在那个面前捣鬼,扯甚么空心架子!”
[拼音] lí niú zhī zǐ
[释义] 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拼音] zǐ xiào fù cí
[释义] 儿女孝顺,父母慈爱。同“父慈子孝”。
[出处] 《左传 隐公三年》:“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六:“须是就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与国人信上推究精微,各有不尽之理。”
[拼音] mò zǐ qì sī
[释义] 比喻人变好变坏,环境的影响关系很大。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拼音] pò jiā yù zǐ
[释义] 鬻:卖。家庭毁坏,子女出卖。指困苦到了极点
[出处] 宋·杨万里《民政上》:“上赋其民以十,则吏因以赋其百。朝廷喜其办而不知有破家鬻子之民。”
[拼音] tiān zǐ mén shēng
[释义] 指由皇帝亲自考试录取的第一名儒生
[出处] 宋·岳珂《桯史·天子门生》:“卿乃朕自擢,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
[拼音] fù rén rú zǐ
[释义] 妇女孩子。
[出处] 《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
[拼音] zǐ xià xuán chún
[释义] 鹑:鹑鸟尾秃有如补绽百结。指子夏生活寒苦却不愿做官,衣服破烂打结,披在身上像挂着的鹑鸟尾一样。形容人衣衫褴褛,生活困顿却清高自持,安贫乐道。
[出处] 《荀子 大略》:“子夏家贫,衣若悬鹑。”
[拼音] niè zhàng zhǒng zǐ
[释义] 旧时长辈责骂不肖子弟的话。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一回:“我老年不幸,把儿子、媳妇都亡化了,丢下这个孽障种子,还不曾娶得一个孙媳妇,今年已十八岁了。”
[拼音] wén zǐ wén sūn
[释义] 指周文王的子孙。《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一说为守文之子孙。见孙星衍疏。后泛用为称美帝王的子孙。
[出处] 《书·立政》:“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一说为守文之子孙。见孙星衍疏。
[拼音] kòu shǐ kuī zǐ
[拼音] sàn tān zǐ
[拼音] sā kāi yā zǐ
[拼音] yǎn pí zǐ báo
[拼音] dú shū jūn zǐ
[释义]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拼音] jū gōng jūn zǐ
[释义] 谓谨敬尽职的人。
[拼音] jūn zǐ sān jiè
[释义] 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