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èng zǐ lóng sūn
[释义] 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出处] 《二刻拍案惊奇》卷七:“真个是凤子龙孙,遭着不幸,流落到这个地位。”
[拼音] fù xī zǐ hé
[释义] 父劈柴,子担柴。比喻子孙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
[出处] 唐·白居易《唐故潮州长城县令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铭》:“大丈夫贮蓄材术,树置功利,鎡基富贵,焯耀家邦,不当其身,而得于后;父析子荷,相去几何?”
[拼音] guǎng hán xiān zǐ
[释义] 广寒:即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
[出处] 元·高明《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环珮湿,似月下归来飞琼。那更,香鬓云鬟,清辉玉臂,广寒仙子也堪并。”
[拼音] gāo liáng zǐ dì
[释义] 旧时指官僚、地主、有钱人家的子弟。
[出处] 唐 颜师古《叙》:“若夫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遂使博闻之说,废而弗明。”
[拼音] huáng dì zǐ sūn
[释义] 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后代。指中华儿女
[出处] 周恩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仍需要全国同胞,每一个热血的黄帝子孙,坚韧不拔地努力奋斗。”
[拼音] lín zǐ fèng chú
[释义] 麒麟之子,凤凰之雏。比喻年轻的颖异俊秀之人。
[出处] 汉·焦赣《易林》第二卷:“麟子凤雏,生长家国。”
[拼音] mǎ shàng fáng zi
[释义] 指当面赞成,背后反对
[出处] 明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 登坛口授》:“何谓‘马上房子’?只是眼前奉承过去,心中已不然其言。”
[拼音] mài jué zhuì zǐ
[释义] 赘子:穷苦人家把孩子卖给富家做奴婢。因生活所迫,出卖爵位和子女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严助传》:“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
[拼音] mài jué yù zǐ
[释义] 鬻:卖。因生活所迫,出卖爵位和子女
[出处] 汉·贾谊《新书·无蓄》:“岁恶不入,卖爵鬻子,既或闻耳矣。”
[拼音] nì zǐ èr chén
[释义] 贰臣:由旧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担任官职的人。忤逆不孝的儿子,不忠的大臣
[出处] 瞿秋白《鲁迅的精神》:“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战士。”
[拼音] piān piān gōng zǐ
[释义] 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
[出处] 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拼音] pāo qī qì zǐ
[释义] 抛:丢弃。丢弃妻子儿女。形容逃难时的凄惨状况或分居两地的情景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
[拼音] yǎ zǐ tuō mèng
[释义] 见“哑子做梦”。
[出处]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三折:“做了个哑子托梦,说不的这场板障。”
[拼音] quē kǒu niè zi
[释义] 镊子用以拔毛,缺口镊子则不能。故用以比喻一毛不拔的吝啬鬼。
[出处] 宋苏轼《与陈季常书》之十二:“彼不相知者,视仆之饥饱,如观越人之肥瘠耳。乡谚有云‘缺口镊子’者,公识之。”
[拼音] rén yì jūn zǐ
[释义] 原指好心肠的正派人,后泛指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出处] 《晋书·刑法志》:“戮过其罪,死不可生,纵虐于此,岁以巨计,此乃仁义君子所不忍闻,而况行之于政乎?”
[拼音] wǔ chǐ shù zǐ
[释义] 同“五尺之童”。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仲尼》:“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
[拼音] zhàn zhēng fàn zǐ
[释义] 挑起战争的人。指依靠煽动战争而从中牟利的人
[拼音] fēng liú làng zǐ
[释义] 风流成性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出处] 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七卷:“姓汪名琦,生得清秀,是个风流浪子。”
[拼音] jiàng mén hǔ zǐ
[释义] 将门:世代为将的人家。比喻父辈有才能,子孙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门庭。
[出处] 三月夫《吴三贵·异象少年》:“将门虎子!这孩子面相极佳,将来说不定会是国之栋梁啊!”
[拼音] wú cháng gōng zǐ
[释义] 指螃蟹。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登涉》:“称无肠公子者,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