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ī zǐ pěng xīn
[释义]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形容女子的病态美。比喻名家的诗文、字画等,其本身存在的某种疵病不足以掩盖其固有的优点,有时反而增色。
[出处]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拼音] wǔ chǐ tóng zǐ
[释义] 同“五尺之童”。
[出处] 《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拼音] nì chén zéi zǐ
[释义] 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 《晋书 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 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拼音] nì zǐ zéi chén
[释义]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出处] 《敦煌变文 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拼音] yìn bà zǐ
[释义] 官印的把子。代指官印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59回:“我也说继之丢了一个印把子,得了个儿子,只好算秤钩儿打钉——扯直罢了。”
[拼音] niǎn (niē
[释义] 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气也不敢发作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朝奉带了舵公到汤少爷船上磕头,谢了说情的恩,捻着鼻子回船去了。”
[拼音] píng xū gōng zǐ
[释义] 凭:依托。比喻假设的人或事。
[出处] 汉·张衡《西京赋》:“有凭虚公子者,心奓体忲。”
[拼音] pěng xīn xī zǐ
[释义] 西子: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西子因心痛而捧心皱眉,仍然显得很漂亮。形容美女娇弱之态。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西子病心而膑其里,其里之丑见之而美之。”
[拼音] qì zǐ zhú qī
[释义] 弃:抛弃;逐:驱赶。抛弃子女赶走妻子。形容百姓生活困苦,妻离子散
[出处] 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上恩虽宏,下困犹甚,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
[拼音] rén zhōng shī zǐ
[释义] 像狮子是兽中之王那样。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出处] 《释氏要览》:“天竺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天才特拔,诸国独步,内外综博,无籍不练,世人咸曰人中狮子。”
[拼音] zéi chén nì zǐ
[释义] 见“贼臣乱子”。
[出处] 《敦煌变文·降魔变文》:“贼臣逆子设阴谋,虑恐国破人消灭。”
[拼音] wǒ fǔ zǐ pèi
[释义] 谓夫妻同享荣华。
[出处] 汉·扬雄《琴清英》:“天下有道,我黼子佩;天下无道,我负子戴。”
[拼音] shù zǐ chéng míng
[释义] 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出处] 《晋书 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拼音] sī shū dì zǐ
[释义] 私:私下;淑:善。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
[出处] 《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拼音] wǔ zǐ dēng kē
[释义] 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出处] 《宋史 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拼音] yàn zǐ xián shí
[释义] 喻育子之艰辛。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且休说怀耽十月,只从小偎干就湿,儿口气抬举他偌大,恰便似燕子衔食。”
[拼音] fù yán zǐ xiào
[释义] 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出处] 唐 吕温《广陵陈先生墓表》:“始见一乡之人,父严子孝,长惠幼敬,见乎词气,发乎颜色。”
[拼音] fù xī zǐ hé
[释义] 父劈柴,子担柴。比喻子孙继承父辈的未竟之业。
[出处] 唐·白居易《唐故潮州长城县令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铭》:“大丈夫贮蓄材术,树置功利,鎡基富贵,焯耀家邦,不当其身,而得于后;父析子荷,相去几何?”
[拼音] lín zǐ fèng chú
[释义] 麒麟之子,凤凰之雏。比喻年轻的颖异俊秀之人。
[出处] 汉·焦赣《易林》第二卷:“麟子凤雏,生长家国。”
[拼音] wǔ chǐ shù zǐ
[释义] 同“五尺之童”。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仲尼》:“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