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uàn gǔ duó tāi
[释义] 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
[出处] 宋 释惠洪《冷斋夜话 换骨夺胎法》:“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拼音] qiáng cí duó zhèng
[释义] 同“强词夺理”。
[出处]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但酒醒,硬打挣,强词夺正,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
[拼音] tiān duó qí pò
[释义] 见“天夺之魄”。
[出处] 宋·沈作喆《寓简》卷七:“[古人]谓事大谬而谋拙,曰天夺其魄。”
[拼音] lóng kǒu duó shí
[释义] 指庄稼收获期内于连雨天抢收粮食
[出处] 胡正《汾水长流》第18章:“眼看到了这‘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他的麦地又多,错一天,就怕把他们到口的麦子耽误了。”
[拼音] guāng cǎi duó mù
[释义] 形容鲜艳耀眼。同“光彩夺目”。
[出处]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玉台翠树,光采夺目。”
[拼音] tiān duó zhī pò
[释义] 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晋书·温峤传》:“天夺其魄,死期将至。”
[拼音] zhǎn jiàng duó qí
[释义]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出处] 《群音类选 官腔类 八义记 拷问如姬》:“只消受得瘗粉埋香,索强似斩将夺旗。”
[拼音] qiǎo tōu háo duó
[释义] 诈取与强抢。常用以形容不择手段获取财物或权利。
[出处] 宋·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诗:“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拼音] chě gǔ duó qí
[释义] 形容作战勇敢。
[出处] 元 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
[拼音] chí hún duó pò
[释义] 形容震撼心灵
[出处] 徐迟《地质之光》:“各种印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给,驰魂夺魄。”
[拼音] bāo biǎn yǔ duó
[释义] 与夺:给予或夺取。指对人或事物给予赞扬或批评。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每见世人有好论人物者,比方伦匹,未必当允,而褒贬与夺,或失准格。”
[拼音] è gāng duó shí
[释义] 扼:用力掐着;亢:咽喉。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出处] 《元史·陈祖仁传》:“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其食,以速其毙乎?”
[拼音] qiú míng duó lì
[释义] 追求名誉,争夺财利。
[出处] 明·沈受先《三元记·空归》:“求名夺利夸得意,胜似状元及第。”
[拼音] qián yí mò duó
[释义] 谓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
[出处] 明·归有光《〈洪范〉传》:“然有养之、厚之、节之、教之、不伤之,所不能及者,故必有潜移默夺于冥冥之中。”
[拼音] huī huáng duó mù
[释义] 夺目:耀眼。形容光彩耀眼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回:“只见四壁排列的,都是周彝商鼎,奇巧玩物,辉煌夺目。”
[拼音] zhuī hún duó pò
[释义] 见“追魂摄魄”。
[出处] 明·郭勋《英烈传》第五十二回:“文忠凛然端坐,价前如狼如虎的将官,排列两行,就如追魂夺魄的一般,甚是畏惧。”
[拼音] jīng hún duó pò
[释义]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的把惊魂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旁,而专意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
[拼音] shēng duó yìng qiǎng
[释义] 夺:强取。形容强行抢夺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还亏褚一官力大,把个公子生夺硬抢的救护下来,出了房门,一溜烟跑了。”
[拼音] qì xiāo dǎn duó
[释义] 形容畏惧到极点。
[出处] 《南史·贼臣传·侯景》:“初,景之围台城,援军三十万,兵士望青袍则气消胆夺。”
[拼音] mù xuàn shén duó
[释义]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