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àn tóu tàn nǎo
[释义] 探:头或上体向前伸出。伸着头向左右张望。形容鬼鬼祟祟的探望。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卷:“终看他未破,时时去他那下探头探脑,心下也须疑它那下有个好处在。”
[拼音] tóu nǎo lěng jìng
[释义] 指气质上的冷静或异常的镇定,指在紧张情况下表现的冷静或镇定
[出处]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1章:“如果头脑冷静,就绝不会这样做了。”
[拼音] huá tóu huá nǎo
[释义] 形容人狡诈、不诚实。也指圆滑,不肯负责任。
[出处] 林语堂《上海颂》:“及那些滑头滑脑的旅馆茶房的都市三呼:你真是伟大而不可思议啊!”
[拼音] shēn tóu tàn nǎo
[释义] 不断伸着脑袋张望。形容迟疑观望,或心中有鬼。
[出处]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四回:“他在那锅门前,更无心烧火,不时的伸头探脑,出来观看。”
[拼音] bái tóu rú xīn
[释义] 白头:头发白了;引申为时间久长;新:新交。从相识至头发白了;还同新交的朋友一样。意谓相知不深。常与“倾盖如故”搭配使用。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拼音] tóu tòng nǎo rè
[释义] 见“头疼脑热”。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2回:“若果有此事,前日大棍打时,也该有些头痛脑热。”
[拼音] chū lù tóu jiǎo
[释义] 比喻刚刚显示出能力或才干
[出处] 周得京《花城洛阳赏牡丹》:“相传洛阳牡丹在隋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到唐朝初露头角。”
[拼音] chū tóu lù liǎn
[释义] 露:显露。具体显示出来,指在公开场合出现
[出处]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九回:“伯伯不守戒律,伯母何必出头露脸,送与官打,被他燥皮,又要吃惊吃吓。”
[拼音] dāng tóu bàng hè
[释义] 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原是佛教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黄檗运禅师法嗣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拼音] péng tóu sàn fà
[释义] 形容头发披垂,非常散乱
[出处]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60回:“众役将婆子打的蓬头散发,和开路鬼一般。”
[拼音] dà chū fēng tóu
[释义] 指成为舆论注意的中心,出头露面,显示个人的表现
[出处] 林语堂《谈中西文化》:“记得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戏剧诗文在外国大出风头。”
[拼音] máo tóu xiǎo zi
[释义] 指年轻人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1章:“想不到世事一变,这么个毛头小子倒把他像毛头小子一样指教了一番!”
[拼音] gǒu xuè lín tóu
[释义] 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马知府道:‘必然是个妖人!’教去取些法物来。牢子、节级将李逵捆翻,驱下厅前草地里,一个虞候掇一盆狗血没头一淋。”
[拼音] gāo tóu dà mǎ
[释义] 指体形高大的马。也比喻人的体形高大。
[出处] 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这个人浑身都是新衣服,铺盖齐整,随身有兵器,骑的是高头大马。”
[拼音] píng tóu zhèng liǎn
[释义] 形容相貌端正。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这个大老爷,真真太下作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能放手了。”
[拼音] hóu tóu hóu nǎo
[释义] 像猴子那样好动。形容行动浮躁。
[出处]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21回:“看他虽是人形,却似猴头猴脑,身上着件单衫。”
[拼音] hǔ tóu hǔ nǎo
[释义] 形容长得壮健憨厚的样子。
[出处] 老舍《赵子曰》:“是个年壮力足虎头虎脑的英雄。”
[拼音] huī tóu tǔ miàn
[释义]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出处] 《碧岩录》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自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
[拼音] huī tóu tǔ liǎn
[释义] 谓面容污秽。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4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
[拼音] hūn tóu zhuǎn xiàng
[释义] 头脑发昏,迷失方向。
[出处]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智破六合城》:“逃啊,逃啊,昏头转向,一头冲到个塘里,淹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