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án fū ròu yǎn
[释义] 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出处] 《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唐·玄奘译《赞弥勒四礼文》:“凡夫肉眼未曾识,为现千尺一金躯。”
[拼音] ēn ài fū qī
[释义] 恩:亲爱。指相亲相爱的夫妻
[出处] 汉 苏武《诗四首》:“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拼音] 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释义]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拼音] qīng dào fū
[释义] 旧时称城市的清洁工。现指扫除障碍的人
[出处] 老舍《我这一辈子》:“饼烙得,还得押着清道夫给送到营里去;说不定还挨几个嘴巴回来!”
[拼音] ròu yǎn fán fū
[释义] 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
[出处] 元 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
[拼音] fū qī diàn
[释义] 由夫妇两人经管的小店铺,借指夫妻两人控制某单位,变公为私
[出处]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8章:“这是老规矩,也是这个夫妻店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吃喝了。”
[拼音] wàn fū mò dí
[释义] 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作战非常勇猛
[出处]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3回:“况其子高怀德勇冠三军,万夫莫敌。”
[拼音] nán zǐ hàn dà zhàng fū
[释义] 指志向高远有所作为的男人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66回:“男子汉大丈夫,休说那三绺梳头、两截穿衣、戴鬄髻的话头。”
[拼音] fū zǐ zì dào
[释义]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拼音] jiān fū yín fù
[释义] 指通奸的男人和放荡不羁的女人。指淫乱的男女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奸夫淫妇,虽该重罪,已死勿论。其余一干人犯,释放宁家。”
[拼音] tián fū yě lǎo
[释义] 乡间农夫,山野父老。泛指民间百姓。
[出处] 《北齐书·王琳传》:“当时田夫野老,知与不知,莫不为之歔欷流泣。”
[拼音] fū chàng fù suí
[释义] 见“夫唱妇随”。
[出处] 语出《关尹子·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唱,一本作“倡”。
[拼音] tān fū xùn cái
[释义] 徇:通“殉”。徇财:不顾性命以求财。爱财的人愿意为了钱财而死。形容人爱财如命。
[出处] 《鹖冠子 世兵》:“烈士徇名,贪夫徇财,至博不给,知时何羞。”
[拼音] pǐ fū huái bì
[释义] 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18卷:“少资利薄多资累,匹夫怀璧将为罪。”
[拼音] pǐ fū xiǎo liàng
[释义] 语本《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后以“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出处] 语出《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后汉书·皇甫嵩硃俊传论》:“故梁衍献规,山东连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
[拼音] pǐ fū zhī liàng
[释义] 同“匹夫小谅”。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甫嵩朱儁传论》:“故梁衍献规,山东联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
[拼音] wàn fū zhī yǒng
[释义] 万人不能抵御的勇气。形容极其勇健
[出处]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想关云长但上阵处,凭着他坐下马、手中刀、鞍上将,有万夫不当之勇。”
[拼音] tān fū xùn lì
[释义] 见“贪夫狥利”。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3回:“贪夫殉利,箪豆见色。春秋争弑,不顾骨肉。””
[拼音] guàn fū mà zuò
[释义] 灌夫,西汉人,初以勇武闻名,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饮酒骂人。与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处使酒骂座,戏侮田蚡,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诛。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灌夫,西汉人,初以勇武闻名,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饮酒骂人。与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处使酒骂座,戏侮田蚡,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诛。
[拼音] sān fū zhī yán
[释义]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