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ì lǐ wéi tiān
[释义] 逆:违反;悖:违背。违背天道常理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宝剑记·避难遇义》:“我存仁义,肯从他逆理违天。”
[拼音] pū tiān gài dì
[释义]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出处] 西戎《宋老大进城》:“扑天盖地的烟,把麦地罩得什么也看不见了。”
[拼音] pì dì kāi tiān
[释义] 开:开拓;辟:开辟。古代神话盘古氏开辟天地,创立世界。后比喻有史以来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82回:“杏黄幡下千千条古怪的金霞,内藏着天上无,地上少,辟地开天无价宝。”
[拼音] pén cháo tiān,wǎn cháo dì
[释义] 形容家庭中杂乱无条理。
[出处] 老舍《方珍珠》第四幕:“看,这里盆朝天,碗朝地,没人管。”
[拼音]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
[释义] 溥:通“普”,普遍,全。苍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辖地。指大一统思想
[出处]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拼音] qióng tiān jí dì
[释义] 比喻极边远之处。
[出处] 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元之盛时,外夷朝贡者千余国,可谓穷天极地,罔不宾服。”
[拼音] shén gōng tiān qiǎo
[释义] 形容建筑、布置的奇妙,非人力所能为。
[出处] 宋·秦观《录宝林事实》:“吲今制度一新,神工天巧廓然披露,可以岸巾凭几而尽得之。”
[拼音] tiān qīng rì bái
[释义] 犹言光天化日,大白天。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不然时今日天清日白,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人目昭彰,一传出去,不到得轻放过了你。”
[拼音] tiān wú níng rì
[释义] 宁:安定。没有一天安宁的时候
[出处] 梁斌《红旗谱》第一卷:“自从孙大炮革起命来,把清朝的江山推到,天无宁日。”
[拼音] tiān qí dì guài
[释义] 怪:奇异。指天地间非常奇怪的事情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黄婆》:“此事前所未闻,是知穷荒绝数,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拼音] tiān dì zhū miè
[释义] 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
[拼音] yīn tiān bì rì
[释义] 染红了天,遮住了太阳。形容仪从之盛。
[出处] 《艺文类聚》卷五十:“段颖起于徒中,为并州刺史,有功,后徵还京师,颖乘轻车,介士鼓吹,曲盖朱旗骑马,殷天蔽日,连骑相继数十里。”
[拼音] tiān lǎo dì huāng
[释义] 见“天荒地老”。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天老地荒,此情无尽穷。”
[拼音] tiān zāi wù guài
[释义] 灾:灾祸。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出处] 《明史·王家屏传》:“天灾物怪,罔彻宸聪,国计民生,莫关圣虑。”
[拼音] tiān zāi dì niè
[释义] 灾:灾祸;孽:灾殃。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出处] 《隋书·高祖纪》:“天灾地孽,物怪人妖,衣冠钳口,道路以目。”
[拼音] tiǎn yán tiān rǎng
[释义] 靦颜:脸上表现惭愧;天壤:天地,指人世间。形容丧失气节的人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出处] 《晋书·郗鉴传》:“岂可偷生屈节,靦颜天壤邪!”
[拼音] tiān xià tāo tāo
[释义] 滔滔:连续不断的样子。洪水弥漫,遍地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比喻低下的人或不良风气比比皆是
[出处] 《三国志通俗演义·赵子龙磐河大战》:“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
[拼音] tiān bù yìn yí
[释义] 憗:愿;遗:留。天公不愿意留下这一个老人
[出处] 《南齐书·褚渊传》:“天不憗遗,奄焉甍逝,朕用震恸于厥心。”
[拼音] tiān rén lù gé
[释义] 上天和人世无路相通。比喻亲友被隔绝,无法相会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直到得干戈平静,仙客入京来访,不匡刘尚书被人诬陷,家小配入掖庭,从此天人路隔,永无相会之日了。”
[拼音] yún yóu tiān xià
[释义] 像行云一样在天下漂游,指漫游天下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静,原是祀水关镇国寺中长老;后因云游天下,来到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