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iān xià guī xīn
[释义] 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拼音] jiǔ dì huā tiān
[释义] 形容吃喝嫖赌、荒淫腐化的生活。
[出处] 清·张春帆《宦海》第11回:“当着那一面柳州失守、王观察捐躯致命之时,正是这一边风月珠江木大人酒地花天之际。”
[拼音] nán rú dēng tiān
[释义] 形容难办的事
[拼音] xí juǎn tiān xià
[释义] 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拼音] xiān tiān dòng dì
[释义] 见“掀天揭地”。
[出处] 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4章:“读其诗词,几无复为曾造作掀天动地大事业开拓于千古者也。”
[拼音] tiān fāng yè tán
[释义] 比喻虚诞、离奇的议论。
[出处] 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的话在他看来是书呆子的呓语,咬文嚼字、天方夜谭、理想主义。”
[拼音] tiān chā dì yuǎn
[释义] 比喻两者相差极大。
[出处] 鲁迅《前记》:“他们是弟兄,所见的又是同一的东西,想到的用法却有这么天差地远。”
[拼音] tiān wài yǒu tiān
[释义] 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
[出处] 《敦煌曲 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
[拼音] làng jì tiān xià
[释义] 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出处] 宋 李楙《野客丛书 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拼音] shǒu yǎn tōng tiān
[释义] 比喻办法多,手段高明。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
[拼音] tiān yǔ rén guī
[释义] 旧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拥护。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拼音] tiān lǐ liáng xīn
[释义] 天理:自然之理,上天主持的公理。良心:旧指人类纯真善良之心。指人的天性善心。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一到院里,只听凤姐说道:‘天理良心!我在这屋里熬的越发成了贼了!’”
[拼音] yǐ guǎn kuī tiān
[释义]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看。从管子里看天。比喻见识非常狭隘;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很肤浅;很片面。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拼音] míng mǎn tiān xià
[释义]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拼音] tiān tā dì xiàn
[释义] 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我有了这件东西,说到得了天塌地陷也是瞎话,横竖咱们大清国万万年,我邓振彪也万万年了。”
[拼音] tiān shēng tiān shā
[释义] 指自生自化,自生自灭。
[出处] 汉·张良《阴符经》:“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拼音] tiān wáng lǎo zǐ
[释义] 比喻至尊至贵、最有权威的人。
[出处]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15章:“天王老子也挡不住改霞到生宝的草棚屋做媳妇去!”
[拼音] tiān xià yī jiā
[释义] 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
[出处]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拼音] sè dǎn bāo tiān
[释义] 形容贪恋淫欲胆量很大。
[出处] 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九回:“常言道:色胆包天,这回钮逢之竟要把天来包一包。”
[拼音] shàng tiān rù dì
[释义] 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出处]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得炼形之术也,其术自无形成而炼成三尺之形,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