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tiān zhī dì zhī
[释义] 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人知道。
[出处] 元·杨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你须知咱名讳,尽忠心天知地知。”
[拼音] tiān lǐ bù róng
[释义] 天理:天道;容:容忍、宽容。旧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为天理所不容。
[出处] 元 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
[拼音] pěng dào tiān shàng
[释义] 比喻吹捧过分
[出处] 林语堂《说福禄特尔与中国迷》:“中国的文化礼教,曾经被欧人称为世界最高的文化,捧到天上去。”
[拼音] tiān fāng yè tán
[释义] 比喻虚诞、离奇的议论。
[出处] 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的话在他看来是书呆子的呓语,咬文嚼字、天方夜谭、理想主义。”
[拼音] sàng tiān hài lǐ
[释义] 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急于做官,所以丧天害理,至于如此。”
[拼音] tiān rén xiāng yìng
[释义]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
[出处] 《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拼音] háo tiān kū dì
[释义] 哭天抢地。形容十分悲伤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拼音] tiān zhēn wú xié
[释义] 邪:不正当。心地善良纯洁,没有不正当的想法
[出处] 丁玲《风雪人间》上卷:“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人,是一个革命战士,是党的儿女。”
[拼音] tiān shēng yī duì
[释义] 指生来就注定为一对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十回:“明明果是佳人才子,天生一对也,便是嫣素也觉风光。”
[拼音] tiān xià yī jiā
[释义] 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
[出处] 《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拼音] tiān lǐ liáng xīn
[释义] 天理:自然之理,上天主持的公理。良心:旧指人类纯真善良之心。指人的天性善心。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一到院里,只听凤姐说道:‘天理良心!我在这屋里熬的越发成了贼了!’”
[拼音] tiān nǚ sàn huā
[释义]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中记载;以天女散花度菩萨和弟子的道行。后比喻大雪纷飞或抛洒东西的景象。
[出处] 《维摩经 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拼音] tiān yǔ rén guī
[释义] 旧指帝王受命于天,并得到人民拥护。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拼音] jiǔ dì huā tiān
[释义] 形容吃喝嫖赌、荒淫腐化的生活。
[出处] 清·张春帆《宦海》第11回:“当着那一面柳州失守、王观察捐躯致命之时,正是这一边风月珠江木大人酒地花天之际。”
[拼音] qíng tiān zhī zhù
[释义] 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擎天之柱著功勋,包罗大海佐明君。”
[拼音] tiān wú èr rì
[释义] 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拼音] làng jì tiān xià
[释义] 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出处] 宋 李楙《野客丛书 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拼音] pán gǔ kāi tiān dì
[释义] 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出处] 《明成化说唱词话·花关索出身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
[拼音] wú dí tiān xià
[释义] 天下都没有对手。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则无敌于天下。”
[拼音] míng mǎn tiān xià
[释义]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出处]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