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jiǔ wén dà míng
[释义] 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朱仝道:‘久闻大名。’连忙下拜。”
[拼音] xiǎo yǐ dà yì
[释义] 晓:使人明白。把道理对人讲清楚。
[出处]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第十四篇:“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合欲晓以大义。”
[拼音] dà dù huò dá
[释义] 大度:气量大;豁达:开朗。形容人宽宏开通,有度量,能容人
[出处] 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公大度豁达,殊不介意。”
[拼音] wáng gōng dà rén
[释义] 国君重臣。后泛指高官贵人。
[出处] 战国·宋·墨翟《墨子·尚贤上》:“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
[拼音] xiǎo chéng dà jiè
[释义] 惩:惩罚;诫:警告,劝告。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
[出处] 《周易 系辞下》:“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拼音] guān mén dà jí
[释义] 指商店倒闭或企业破产停业。
[出处] 茅盾《子夜》五:“现在他们维持不下,难免要弄到关门大吉,那也是中国工业的损失。”
[拼音] gāo tóu dà mǎ
[释义] 指体形高大的马。也比喻人的体形高大。
[出处] 清 禇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一回:“这个人浑身都是新衣服,铺盖齐整,随身有兵器,骑的是高头大马。”
[拼音] gù xiǎo shī dà
[释义] 因贪图小利而损失大利。
[出处] 汉·焦赣《易林·贲之蒙》:“戴盆望天,不见星辰,顾小失大,福逃墙外。”
[拼音] rú chuán dà bǐ
[释义]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
[出处] 宋 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拼音] guó jiā dà shì
[释义] 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拼音] sì dà jiē kōng
[释义] 佛教用语;指宇宙间一切(包括人本身)都是空虚的(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古代印度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宇宙的四种元素;称为“四大”。佛教则称坚、湿、暖、动的性能为“四大”;并认为人身亦由此“四大”构成。因此;“四大”有时也代称人身。后一般用来表示尘念俱消;无牵无挂。
[出处]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一心无挂,四大皆空。”
[拼音] shì wú dà xiǎo
[释义] 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出处] 《文选 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拼音] shì guān zhòng dà
[释义] 指事情关系着根本或全局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19回:“郭槐到了此时,岂不知事关重大,横了心再也不招。”
[拼音] chǎn yáng guāng dà
[释义] 发扬光大,使美好的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大和提高
[出处] 明 李贽《与焦弱侯书》:“待木之人,望兄速了业缘,以阐扬光大此学为不朽事业。”
[拼音] cháng piān dà tào
[释义] 大段的议论、言论或长篇的文章。
[出处] 《红楼梦》第七回:“见王夫人正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
[拼音] tú mén dà jiáo
[释义] 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出处] 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向西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三国魏·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拼音] dà dǎn bāo shēn
[释义] 谓胆量极大。
[出处]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关云长雄略盖世,赵子龙大胆包身。”
[拼音] dǎn dà pō tiān
[释义] 同“胆大包天”。
[出处] 清·王士禛《居易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拼音] kuò dá dà dù
[释义] 廓达:宽宏、通达。性格宽宏,通情达理。
[出处] 太平天国 洪仁玕《干王洪仁玕等劝谕清朝官兵暗投明檄》:“尔等抑知我天朝廓达大度,胞与为怀,不分新旧兄弟,皆是视同一体。”
[拼音] kuā dà qí cí
[释义] 见“夸大其词”。
[出处] 孙犁《谈作家的立命修身之道》:“我从来不好夸大其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