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ài qiáng zhōng jí
[释义] 外表上好象很强大,实际上很虚弱。
[出处]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英国被兵》:“英夷与俄罗斯两国交恶,俄罗斯方争印度于英夷,积岁构兵,外强中瘠。”
[拼音] wài qiǎo nèi jí
[释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翟义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之心。”
[拼音] xiāo yáo wù wài
[释义] 谓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出处]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识破嚣尘,作个逍遥物外人。”
[拼音] chè lǐ zhì wài
[释义] 见“彻里彻外”。
[出处] 《水浒传》第十一回:“[柴进]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叫林冲彻里至外都换了。”
[拼音] chè nèi chè wài
[释义] 见“彻里彻外”。
[出处] 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拼音] chū dí yì wai
[释义] 见“出敌不意”。
[出处] 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此种计划出敌意外,在你们最后完成部署以前,敌人是很难觉察出来的。”
[拼音] zhī wài shēng zhī
[释义] 比喻派生、繁衍而出者。同“节外生枝”。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 词曲 格局》:“善观场者,止于前数出所见,记其人之姓名。十出以后, 皆是枝外生枝,节中长节,如遇行路之人,非止不问姓字,并形体面目,皆可不必认矣。”
[拼音] dùn jì fāng wai
[释义]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出处]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拼音] fāng wài zhī shì
[释义]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出处] 《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拼音] fú yú hǎi wài
[释义] 指遥远的外国
[出处] 柳亚子《诗翁行哭李少石》:“从兹双宿复双飞,扶余海外三年久。”
[拼音] hǎi wài fú yú
[释义] 指遥远的外国
[出处] 清·张岱《与王白岳》:“海外扶余,隐然复有世界。”
[拼音] nèi shū wài qīn
[释义] 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
[出处]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曾子曰:‘内疏而外亲。’”
[拼音] qì zhī dù wai
[释义] 谓根本不放在心上。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周孔之业,弃之度外。”
[拼音] wài lì nèi rěn
[释义]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拼音] nèi jǐn wài sōng
[释义] 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
[拼音] nǚ shēng wài xiàng
[释义] 向:朝着,引申为偏爱。女子成人总要结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
[出处] 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拼音] péng zhōng biāo wài
[释义] 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出处] 汉·扬雄《法言·君子》:“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弸中而彪外也。’”
[拼音] wài kuān nèi jì
[释义] 谓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拼音] dí guó wai huàn
[释义]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
[出处]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拼音] nèi shèng wài zhǔ
[释义]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处]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