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uì shēng huì xíng
[释义] 绘:描绘,描摹。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出处] 孙犁《澹定集·读作品记》:“有些爱情的描写,虽是竭力绘声绘形,实在没有什么美的新意在其中。”
[拼音] hè hè shēng míng
[释义]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出处]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拼音] jī shēng é dòu
[释义] 比喻吵吵闹闹,彼此不和。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话。”
[拼音] jiāo kǒu tóng shēng
[释义] 犹言众口一词。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拼音] mò rán wú shēng
[释义] 默:静默。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无声。”
[拼音] miù cǎi xū shēng
[释义] 指错误地相信虚假的名声
[出处]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6回:“制台又谬采虚声,拿他当作了一员能员,先委了他几个好差使。”
[拼音] píng shēng liǎn xī
[释义] 形容静悄悄不出声息。《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连连~,不敢作声。”
[出处]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惭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
[拼音] xiāo shēng miè jì
[释义]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出处] 《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拼音] qù wú rén shēng
[释义] 谓静寂得没有一点人声。
[出处]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僵尸鬼》:“趋至,则破屋前后二间,阒无人声。”
[拼音] xián gē zhī shēng
[释义] 弦歌:弦乐。弹琴和唱歌的声音。泛指教学活动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拼音] róu shēng xià qì
[释义] 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
[出处] 清·沈起凤《谐铎·鸡谈》:“愿天下处闺房者,持予雄辩,压彼雌风,毋柔声下气,养同木鸡也。”
[拼音] wú shēng wú sè
[释义]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出处] 《新华月报》1965年第9期:“影片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把它写得冷冷清清,无声无色。”
[拼音] tāo shēng nì jì
[释义] 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
[出处] 晋·挚虞《征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拼音] tūn shēng rěn qì
[释义]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流泪入口,不敢哭出声响。形容无声地悲泣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我所以吞声忍泣者,为无儿耳。”
[拼音] zàn shēng bù jué
[释义] 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拼音] bù shēng bù qì
[释义] 指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你们只想自己的爱人像旧式妇女一样,百依百顺,不声不气,来服侍你们。”
[拼音] dù kǒu tūn shēng
[释义] 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宦者传 黄节》:“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拼音] xiào mào shēng yīn
[释义] 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
[出处]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拼音] dī shēng yǎ qì
[释义] 犹言低声下气。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拼音] dōng shēng xī jī
[释义] 犹言声东击西。扬言要攻此方,实际却攻彼方。
[出处] 明·李东阳《喻战送李永敷南归》:“子知战乎……神出鬼没,东声西击,变化而无常者,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