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ǒu kǒu shēng shēng
[释义] 不止一次;反反复复地陈述或表白。形容总把某种说法挂在口头上。
[出处] 元 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三折:“你也曾听杜宇,他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
[拼音] yuàn shēng zài dào
[释义] 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塞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的强烈的不满和怨恨。
[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拼音] dī shēng xià qì
[释义] 形容说话时恭顺卑微的样子。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的伏侍劝慰。”
[拼音] dà shēng jí hū
[释义] 疾:急。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出处] 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拼音] yī shēng bù xiǎng
[释义]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拼音] rén shēng dǐng fèi
[释义] 鼎沸:鼎水沸腾;原比喻形势不安定;现比喻声音嘈杂。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午后,刘方在店中收拾,只听得人声鼎沸。”
[拼音] mò bù zuò shēng
[释义]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拼音] bù shēng bù xiǎng
[释义] 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拼音] huān shēng léi dòng
[释义] 欢呼声像雷声一样响。形容热烈欢乐的气氛。
[出处]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宋先锋大喜,传谕各门将佐,统领军马,次第入城。兵不血刃,百姓秋毫无犯,欢声雷动。”
[拼音] zǒu lòu fēng shēng
[释义] 泄漏机密或消息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5回:“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万一走漏风声,娘娘与夫人们只道妾等巧诈,以博圣恩眷宠。”
[拼音] yàn yǔ yīng shēng
[释义] 燕子的语音;黄莺的歌声。原形容美好的春光。后形容女子声音宛转动听。
[出处]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拼音] wú shēng wú xī
[释义]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出处]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拼音] yī shēng bù kēng
[释义] 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 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
[拼音] mò bù zuò shēng
[释义] 默:沉默。沉默不说一句话
[出处]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刘峰默不做声,顺着梯子下了几阶,又回身关好柜底板。”
[拼音] è shēng è qì
[释义] 形容说话语气很凶狠,态度粗暴。
[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小不顺眼,还要发脾气,恶声恶气地骂人,也骂鸡和猪和牛。”
[拼音] shēng wēi dà zhèn
[释义] 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拼音] āi shēng tàn qì
[释义] 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
[出处]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终日他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拼音]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
[释义]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拼音] wú shēng wú xiù
[释义] 臭:气味。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出处] 《诗经 大雅 文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拼音] jì rán wú shēng
[释义] 寂静没有声音。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