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āo rén yǎ shì
[释义] 同“骚人墨客”。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公园里的牡丹芍药,邀来骚人雅士,缓步徘徊,摇着名贵的纸扇。”
[拼音] qiān gōng xià shì
[释义]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出处] 《陈书 始兴王伯茂传》:“伯茂性聪敏,好学,谦恭下士。”
[拼音] ào xián màn shì
[释义]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拼音] guó shì wú shuāng
[释义]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拼音] wén rén xué shì
[释义] 泛指文人、文士。
[出处] 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昔之文人学士,平生精力,咸萃兹途。”
[拼音] sāo rén mò shì
[释义] 同“骚人墨客”。
[出处] 明·李介《天香阁随笔》第一卷:“未尝有横画舫于烟波,负奚囊于邱壑者,今世之骚人墨士,不过侈谈西湖耳。”
[拼音] gāo rén yǎ shì
[释义] 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
[拼音] wén rén yǎ shì
[释义] 有学问和处事修养的孤高的人
[拼音]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释义]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拼音] kāi kē qǔ shì
[释义] 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4回:“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拼音] èr táo sān shì
[释义]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拼音] duān rén zhèng shì
[释义] 指端庄正直的人
[出处]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拼音] nà shì zhāo xián
[释义]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 《战国策 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 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拼音] qīng cái zhòng shì
[释义] 谓轻视钱财,重视士人。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
[拼音] shēn xiān shì zhòng
[释义] 见“身先士卒”。
[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广也!”
[拼音] jìng xián zhòng shì
[释义] 见“敬贤爱士”。
[出处]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四折:“元帅宽仁厚德,敬贤重士,岂肯记旧仇,并不挟冤。”
[拼音] tōng rú dá shì
[释义]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卢植传》:“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
[拼音] zhuàng shì duàn wàn
[释义] 见“壮士解腕”。
[出处] 唐·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拼音] fǎ jiā bì shì
[释义] 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出处]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拼音] bái wū zhī shì
[释义] 指贫寒的士人。
[出处] 汉 王充《论衡 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