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dào chù pèng bì
[释义] 比喻遇受阻碍或遭到拒绝。也指事情行不通或达不到目的
[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30章:“可惜他偏偏赶上了解放,到处碰壁,直碰得头破血流。”
[拼音] duàn bì tuí yuán
[释义] 颓垣:倒了的矮墙。坍塌的墙壁,残毁的矮墙。形容残败的景象。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08回:“抬头一看,只见断壁颓垣,荒凉满目,看那光景是被火烧的。”
[拼音] duàn bì cán yuán
[释义] 倒塌了的墙壁,形容残破的景象
[出处] 《新民晚报》1987.2.8:“几年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登极。朱贤始得返回家乡。可家里人不见,唯剩一片断壁残垣。”
[拼音] miàn bì xū gòu
[释义] 对着墙壁凭空造出来的。比喻凭空捏造
[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2章:“这位名震一时的北洋派勇将,完全变成了一个面壁虚构的神话家。”
[拼音] cāng yíng pèng bì
[释义] 壁:墙壁。比喻坏人走投无路,处处失败
[出处]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小小寰球,有几只苍蝇碰壁。”
[拼音] dōng nán bàn bì
[释义] 半壁:半边。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东、以南的半边江山。
[出处] 元·施君美《幽闺记·虎狼扰乱》:“金朝那解番狼将,血溅东南半壁天。”
[拼音] xuán yá jué bì
[释义] 同“悬崖峭壁”。
[出处] 方纪《三峡之秋》:“爬上悬崖绝壁,听见虎豹的叫声。”
[拼音] pò bì fēi qù
[释义] 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拼音] tóng shān tiě bì
[释义] 形容坚固的防御物。比喻可信赖的坚强人物。
[出处] 《宋史·李伯玉传》:“赵汝腾尝荐八士,各有品目,于伯玉曰:‘铜山铁壁。’立朝风节,大较似之。”
[拼音] shēn gōu bì lěi
[释义] 犹深沟高垒。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黑京布传》:“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
[拼音] kuāng héng záo bì
[释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拼音] gāo bì shēn qiàn
[释义] 壁:营垒;堑:护城河,壕沟。筑起高深的营寨,深挖壕沟。形容加强防御
[出处] 唐·杜牧《上司徒李相公论用兵书》:“若以万人为垒,下窒其口,高壁深堑,勿与之战,忽有败负,势惊洛师。”
[拼音] tóng bì tiě qiáng
[释义] 铜铁做成的墙壁。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1回:“长弓硬弩护辕门,铜壁铁墙齐队伍。”
[拼音] fú qiáng mō bì
[释义] 抚摸着墙壁。比喻言论主张比较软弱平庸。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回:“这两个鸟男女,正在缸里扶墙摸壁扎挣。”
[拼音] lián shì bì tīng
[释义] 帘:布帘;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形容所得的情况证据不充分
[出处] 明·郎瑛《七修类稿·芥隐笔记》:“《芥隐》之言,恐亦帘视壁听者耶?”
[拼音] tóng chéng tiě bì
[释义] 见“铜墙铁壁”。
[出处]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策略》:“民间之作寨堡者,亦饬令仿效为之,处之铜城铁壁矣。”
[拼音] gāo bì shēn lěi
[释义] 壁:营垒;垒:军营四周的堡寨。筑起高深的营寨。形容加强防御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泰传》:“王经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
[拼音] gé bì cuān chuán
[释义] 见“隔屋撺椽”。
[出处] 《雍煕乐府·点绛唇·妓者嗟怨》:“隔壁撺椽没忖量,更那堪不大量。”
[拼音] fēi qiáng zǒu bì
[释义] 飞:形容迅速如飞。指能飞越房檐,攀登墙壁。形容武艺高强,身体矫捷如飞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5回:“拿出飞墙走壁的本事,进到庵中。”
[拼音] shēn bì gù lěi
[释义] 犹深沟高垒。
[出处] 《晋书·蔡豹传》:“宜顿兵所在,深壁固垒,至秋不了,乃进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