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ān tiān dòng dì
[释义] 见“掀天揭地”。
[出处] 梁启超《王荆公传》第14章:“读其诗词,几无复为曾造作掀天动地大事业开拓于千古者也。”
[拼音] yī yú zhī dì
[释义] 隅:角落。形容地域狭小。
[出处] 《南史·王弘传论》:“晋自中原沸腾,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国。”
[拼音] kū tiān hǎn dì
[释义] 提高嗓门又哭又叫。
[出处] 凌力《少年天子》第六章:“公堂上三十棍打下来,大人都要哭天喊地,他小小年纪却一声不哼。”
[拼音] bì yóu zhī dì
[释义] 必:一定;由:经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地方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1回:“此人闻得青州有三千银子上京,兖州乃必由之地,意欲探取。”
[拼音] chǐ cùn zhī dì
[释义] 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拼音] yào hài zhī dì
[释义] 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凡东北一带要害之地,皆其统辖,声势强盛。”
[拼音] lüè dì gōng chéng
[释义] 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
[出处] 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拼音] dì jìn qí lì
[释义] 尽:全部;利:利益。指土地等自然环境充分发挥作用
[出处]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拼音] fāng cùn zhī dì
[释义] 指心。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拼音] yì dì xiāng féng
[释义] 异地:他乡。在他乡相遇。
[出处] 唐·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拼音] lì dì shū chú
[释义]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出处] 《宋史 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拼音] píng dì fēng léi
[释义] 犹言平地一声雷。
[出处] 元·汤式《南吕一枝花·言志》:“若说道董仲舒入朝,公孙弘见招,看平地风雷奋头角。”
[拼音] gē dì chēng chén
[释义] 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拼音] yì dì ér chǔ
[释义] 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出处] 三国 魏 曹髦《少康、汉高祖论》:“社稷几倾,若与少康易地而处,或未能复大禹之绩也。”
[拼音] mà tiān zhòu dì
[释义] 不指明对象地诅咒漫骂
[出处] 贾平凹《妊娠》第二章:“后村里纷纷传说谁家老祖宗的墓被盗了,骂天咒地。”
[拼音] háo tiān dòng dì
[释义] 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8回:“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
[拼音] hū tiān huàn dì
[释义] 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出处]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回来说,汤富海在屋子里呼天唤地叫痛。”
[拼音] hàn tiān zhèn dì
[释义] 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 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拼音] màn tiān zā dì
[释义] 铺天盖地。
[出处] 宋·范成大《雪复大作六言》:“遥想漫天匝地,近听穿幔鸣窗。”
[拼音] jiǎo bù diǎn dì
[释义]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脚尖都未着地。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两个厮赶着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见后面两个人脚不点地赶上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