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án gǔ kāi tiān dì
[释义] 指人类开始有了历史。
[出处] 《明成化说唱词话·花关索出身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
[拼音] dì běi tiān nán
[释义] 谓四处,到处。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题画》:“地北天南蓬转,巫云楚雨丝牵。”
[拼音] shàng tiān rù dì
[释义] 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出处]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得炼形之术也,其术自无形成而炼成三尺之形,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
[拼音] tiān bēng dì chè
[释义] 崩:倒塌;坼:裂开。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也形容巨大的声响。
[出处] 《战国策 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拼音] qī tiān kuāng dì
[释义] 欺骗天地神明。形容极其欺诈之能事。
[出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这等穷儿乍富,瞒心昧己,欺天诳地,只要损别人,安自己。”
[拼音] fù dì fān tiān
[释义] 指发生极大的事。也比喻亡国。
[出处] 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哎哟,叫一声覆地翻天。”
[拼音] tiān tā dì xiàn
[释义] 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我有了这件东西,说到得了天塌地陷也是瞎话,横竖咱们大清国万万年,我邓振彪也万万年了。”
[拼音] háo tiān kū dì
[释义] 哭天抢地。形容十分悲伤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拼音] guā dì pí
[释义] 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出处] 《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拼音] gē dì qiú hé
[释义] 割让土地,求得和平。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拼音] gōng chéng lüè dì
[释义] 略:掠夺。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拼音] gōng chéng duó dì
[释义] 攻:攻打,进攻。攻打城市,掠夺土地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7回:“那二十四员番将,又必各有跟随的番汉军士,共计当有万余人,行动与攻城夺地者何异!”
[拼音] zhē tiān gài dì
[释义] 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出处] 严阵《竹矛 大旗歌》:“啊,团结的大旗,啊,我们遮天盖地的红云!”
[拼音] hán xiào rù dì
[释义] 面带笑容而死。犹言死而无憾。
[出处] 《后汉书·韩韶传》:“韶曰:‘长活沟壑之人,而以此伏罪,含笑入地矣。’”
[拼音] sǎo dì wú yú
[释义] 同“扫地俱尽”。
[出处] 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齐李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拼音] jiǔ dì huā tiān
[释义] 形容吃喝嫖赌、荒淫腐化的生活。
[出处] 清·张春帆《宦海》第11回:“当着那一面柳州失守、王观察捐躯致命之时,正是这一边风月珠江木大人酒地花天之际。”
[拼音] tiān xuán dì gé
[释义] 悬、隔:距离远。比喻相差极大。
[出处] 《南齐书 陆厥传》: “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拼音] sǎo dì jù jìn
[释义] 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 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 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 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出处] 《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
[拼音] shān yáo dì dòng
[释义]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出处] 《宋书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
[拼音] wū tiān hēi dì
[释义] 犹言昏天黑地。比喻社会黑暗。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1卷:“这等乌天黑地,去那里敲门打户,惊觉他,他又要遁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