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ōng tiān liè dì
[释义] 轰:带有巨大响声的爆炸崩裂。形容声威巨大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只听得城隍庙里火炮齐鸣,轰天震地。”
[拼音] tiān dì zhū lù
[释义] 见“天地诛灭”。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0回:“若有瞒昧,天地诛戮。”
[拼音] juàn dì pí
[释义] 把地皮都卷走了。比喻官吏的残酷搜刮。
[出处] 唐 卢仝《萧宅二三子赠答诗(客谢井)》:“扬州恶百姓,疑我卷地皮。”
[拼音] tiān dì kāi pì
[释义] 指前所未有,有史以来头一次
[出处] 徐整《三五历记》:“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年,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拼音] jiǔ tiān jiǔ dì
[释义] 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
[出处] 《孙子 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拼音] tiān dì cháng jiǔ
[释义] 见“天长地久”。
[出处]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此一去不回头,好教我这烦恼越感的天地长久。”
[拼音] tiān táng dì yù
[释义] 原为佛家语。指善人死后升入天堂,恶人死后堕入地狱。佛家用以劝善惩恶。后常用以比喻幸福和凄苦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境遇。
[出处] 《宋书·天竺迦毘黎国传》:“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义而蹈道;惧地狱以敕身,孰与从理以端心。”
[拼音] mèi dì mán tiān
[释义] 比喻昧着良心隐瞒真实情况,用谎言欺骗他人。亦作“昧地瞒天”。
[出处] 金侯善渊《酹江月》词:“昧地谩天,多能已会,以巧翻为拙。”
[拼音] xià lín wú dì
[释义]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出处] 唐·王勃《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拼音] tiān zhèn dì hài
[释义] 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出处] 《三国志 魏志 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
[拼音] tiān kāi dì pì
[释义] ①犹言开天辟地。②谓天然形成。
[出处] 宋·欧阳修《晋祠》诗:“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宋·洪适《奉礼歌》:“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元·刘致《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天开地辟由盘古,人物才分下土。”
[拼音] píng dì qǐ léi
[释义] 犹言平地一声雷。
[出处] 许地山《海角底孤星》:“这一回,真是个平地起雷咧!”
[拼音] tiān shēng dì shè
[释义] 犹天造地设。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看他二人恰是一对天生地设的夫妻。”
[拼音] píng dì shēng bō
[释义] 平地:平坦的地。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还不肯放松一步,必欲剪草除根,听信那娼妇平地生波。”
[拼音] pán tiān jì dì
[释义] 蟠:遍及;际:到。指从天到地无所不在。形容气势博大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
[拼音] rú rù wú rén zhī dì
[释义] 像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形容作战勇敢,无人敢阻挡
[出处] 明·归有光《备倭事略》:“彼狃于数胜,谓我不能军,往事如入无人之地;出其不意,可以得志。”
[拼音]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
[释义] 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拼音] shēng tiān rù dì
[释义] 升:上升。上到天上,钻入地下
[出处] 唐·白居易《长恨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拼音] sǎo tián guā dì
[释义] 扫:清除;刮:用锋刃手削。指干零杂农活
[出处]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我宁可与你家担水运浆,扫田刮地,做个佣工。”
[拼音] shēn shǒu yì dì
[释义] 见“身首异处”。
[出处] 《天安门诗抄·警告丑类》:“丑类敢越雷池,小心身首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