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máng cì zài bèi
[释义] 芒刺:谷类壳上的细刺。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形容心中惶恐不安、坐卧不宁。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拼音] wēi zài dàn xī
[释义]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
[出处] 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拼音] xīn bù zài yān
[释义]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汉语助词;相当于“于此”。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拼音] pò zài méi jié
[释义] 迫:紧迫;睫:眉毛和眼睫毛。已经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间。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拼音] lì lì zài mù
[释义] 历历: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拼音] xiāo yáo zì zài
[释义] 逍遥:悠闲自得的样子;自在:自由;舒适。形容悠然自得;自由自在。
[出处] 唐 白居易《菩提寺上方远眺》:“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谁知不离簪缨内,长得逍遥自在心。”
[拼音] gāo gāo zài shàng
[释义]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出处] 《诗经 周颂 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拼音] mǎn bù zài hū
[释义] 满:全;在乎:在意。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不在意、无所谓的样子。
[出处]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区区一条生命,在他们眼里,正和一根草,一堆马粪一般,是满不在乎的!”
[拼音] shì zài rén wéi
[释义] 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拼音] zì yóu zì zài
[释义] 形容没有拘束;十分安闲舒适。
[出处] 唐 释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顿浙品第八》:“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
[拼音] bù zài huà xià
[释义] 原多用于旧小说中;表示故事暂告一段落;转入别的情节。现多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情当然是这样;用不着说。
[出处] 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以下各随次第加官赐赏,这且不在话下。”
[拼音] jìn zài zhǐ chǐ
[释义] 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现在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很近的距离。指近在眼前;很近。
[出处] 宋 苏轼《杭州谢上表》:“臣猥以末技,日奉讲帷,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拼音] zài jié nán táo
[释义] 劫:劫数。佛教指大灾难。原指命中注定;后指不可避免的灾难。
[出处] 元 无名氏《冯玉兰夜月泣江舟》:“那两个是船家将钱觅到,也都在劫数里不能逃。”
[拼音] shí shí zài zài
[释义] 真实,不夸张,现实存在的
[出处]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40回:“八王就实实在在问话,孩儿也细细告诉了他,就求他请诏。”
[拼音] huái hèn zài xīn
[释义] 把怨恨藏在心里。形容对人记下仇恨,以伺机报复。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回:“知县听玉姐说了一会,叫:‘皮氏,想你见那男子弃旧迎新,你怀恨在心,药死亲夫,此情理或有之。’”
[拼音] háo bù zài yì
[释义] 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一回:“我佛原是个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
[拼音] dà yǒu rén zài
[释义] 原指有很多的人还活在世上。形容某一种人为数不少。
[出处]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帝至东都,顾眄街衢,谓侍臣曰:‘犹大有人在。’意谓向日平阳玄感,杀人尚少故也。”
[拼音] lè zài qí zhōng
[释义] 乐:快乐;乐趣。在做事情中能得到乐趣。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拼音] jìn zài méi jié
[释义] 睫:眼睫毛。近得像在眼前一样。也形容事情紧迫。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拼音] yì zài yán wài
[释义] 其意在言语、文辞之外。指语意含蓄;让人自己体会其真正用意。
[出处] 宋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