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ěn xiāng běn tǔ
[释义] 土:乡土。本地或家乡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0回:“就是本乡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
[拼音] tǔ huáng dì
[释义] 指盘踞一方有势力的人物
[出处] 孙力《都市风流》第16章:“他是乡里的土皇帝,你是这里的县太爷。”
[拼音] dà xīng tǔ mù
[释义] 兴:创办、兴起。大规模地兴建土木工程。多指兴建宫殿、住宅或园林等。
[出处] 《旧五代史 汉书 李守贞传》:“以广其第,大兴土木,治之岁余,为京师之甲。”
[拼音] wǎ jiě tǔ bēng
[释义]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
[拼音] shì rú tǔ jiè
[释义] 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不放在眼里。
[出处] 《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拼音] tǔ niú mù mǎ
[释义] 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出处] 《关尹子 八筹》:“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
[拼音] xī fāng jìng tǔ
[释义] 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出处] 唐 李白有《金银泥画西方净土变相赞》诗。
[拼音] guǎng tǔ zhòng mín
[释义]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拼音] rù tǔ wéi ān
[释义] 旧时土葬;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其所;家属方觉心安。
[出处] 清 吴趼人《胡涂世界》:“舍妹已断了气,也该出殡了。在家虽好,但一则火烛当心,二者死者亦可以早些入土为安。”
[拼音] tǔ jiē máo cí
[释义] 见“土阶茅屋”。
[出处] 《新唐书·薛收传》:“土阶茅茨,唐尧以昌。”
[拼音] huī tóu tǔ liǎn
[释义] 谓面容污秽。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4回:“晁大舍送了珍哥到监,自己讨了保,灰头土脸,瘸狼渴疾,走到家中。”
[拼音] huī tóu tǔ miàn
[释义]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出处] 《碧岩录》第五卷:“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自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
[拼音] huáng tiān hòu tǔ
[释义] 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出处]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拼音] gēn shēn tǔ zhǎng
[释义] 当地出生长大。也指世代居住。
[出处] 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却不道一般儿根生土长,开花结子,带叶连枝。”
[拼音] shuǐ lái tǔ yǎn
[释义] 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办法。
[出处] 元 高文秀《渑池会》:“自古道兵来将迎,水来土堰,他若领兵前来,俺这里领兵与他交锋。”
[拼音] miàn sè rú tǔ
[释义] 见“面如土色”。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众兵都面面厮觑,不敢则声。”
[拼音] xiǔ mù fèn tǔ
[释义] 朽木:烂木头;粪土:脏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拼音] bàn jié rù tǔ
[释义] 截:段。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出处] 宋 苏轼《东坡志林》第12卷:“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
[拼音] tǔ mái bàn jié
[释义] 比喻活不了多久
[出处] 萧乾《皈依》:“别瞧我土埋半截儿,我还稀罕我这条老命呢。”
[拼音] ān tǔ zhòng qiān
[释义] 安:习惯于;满意于;重:重视;不轻易。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