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fǒu jí yáng huí
[释义] 犹言否极泰来。
[出处] 清·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祸盈业满,否极阳回。”
[拼音] jiǔì huí cháng
[释义] 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回肠:形容内心焦虑不安。
[出处] 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唐 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风微烟澹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拼音] huī gē huí rì
[释义] 挥舞兵器,赶回太阳。形容力挽危局
[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拼音] huí chēn zuò xǐ
[释义] 瞋:发怒时瞪大眼睛。由发怒转为高兴
[出处]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徐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拼音] chóu cháng jiǔ huí
[释义] 指悲愁频频在腹中萦绕,难于排遣。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唐·崔橹《春日长安即事》:“玉楼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
[拼音] fǎn zhào huí guāng
[释义] 佛教语。谓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
[出处] 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拼音] sān huí jiǔ zhuǎn
[释义]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出处] 清·李渔《奈何天·逃禅》:“诵真经三回九转,敲钟磬动地惊天。”
[拼音] huí wén zhī jǐn
[释义] 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后以“回文织锦”比喻有关相思的绝妙诗文。
[出处] 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
[拼音] huí tiān zhuǎn dì
[释义] 犹言旋转乾坤。比喻改变君王的情绪或态度。
[出处] 唐·刘肃《大唐新语·刚正》:“挟山超海之力,望此犹轻;回天转地之威,方斯更烈。”
[拼音] bù zú huí xuán
[释义] 回旋:转动。形容处境局促,不便转身
[拼音] huí chuán zhǎn duò
[释义] 行船遇事的回原路。比喻掉转话头,缓和僵局。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见他有咈然不悦之意,即忙回船转舵道:‘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请坐下,再细细商议。’”
[拼音] lǔ rén huí rì
[释义] 同“鲁阳挥戈”。
[出处] 南朝·梁·江淹《萧拜太尉扬州牧表》:“徒怀汉臣伏阙之诚,竟无鲁人回日之感。”
[拼音] chí huí guān wàng
[释义] 同“迟疑观望”。
[出处] 《清史稿·李森先传》:“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拼音] huí cháng bǎi zhuǎn
[释义] 见“回肠九转”。
[出处] 欧阳予倩《梁红玉》第三场:“思既往想将来回肠百转,大丈夫处乱世,要力任艰难。”
[拼音] lǔ yáng huí rì
[释义] 见“鲁阳挥戈”。
[出处] 晋·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而高麾。”刘逵注:“故追述鲁阳回日之意,而将转西日于中盛之时,以适己之盛观也。”
[拼音] lǔ gē huí rì
[释义] 同“鲁阳挥戈”。
[出处] 清·丘逢甲《和平里行》:“鲁戈回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拼音] huí tiān zhuǎn rì
[释义] 回:旋转。比喻权势力量极大,能扭转极难挽回的局势
[出处] 《旧唐书·王义方传》:“虽挟山超海之力,望此犹轻;回天转日之威,方斯更劣。”
[拼音] huí cháng cùn duàn
[释义] 形容极端悲苦、忧伤。
[出处] 明 汤显祖《还魂记 诘病》:“我发短回肠寸断,眼昏眵泪双淹。”
[拼音] huí tiān yùn dòu
[释义] 犹言旋转乾坤。
[出处] 唐·张鼎《邺城引》:“荡海吞江制中国,回天运斗应南面。”
[拼音] huí tiān wǎn rì
[释义] 见“回天倒日”。
[出处]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禀贴赘说》:“则回天挽日之功,皆出宪台起死嘘枯之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