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sān cháng sì duǎn
[释义] 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若再有三长四短,叫为兄的回去,怎生见你令尊令堂之面?”
[拼音] chuán sān guò sì
[释义] 传闲话,说是非
[出处] 石灵《捕蝗者》:“就是有那些不识好歹的人说几句闲言杂语,你在大爹面前,也该遮盖遮盖,怎么传三过四,又惹他老人家生气!”
[拼音] wǔ jiǎng sì měi
[释义] 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指新时期人们行为准则
[出处]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满面通红地后躲,左右张望:‘别别,五讲四美。’”
[拼音] wén fáng sì wù
[释义] 见“文房四宝”。
[出处] 宋·陈师道《〈寇参军集〉序》:“张、李氏之墨,吴、唐、蜀、闽、两越之纸,端溪、歙穴之砚,鼠须栗尾狸毫兔颖之笔,所谓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极天下之选。”
[拼音] jiē sān lián sì
[释义] 接连不断。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拼音] lā sān chě sì
[释义] 指谈话或议论牵扯无关的人或事。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拼音] sì shū wǔ jīng
[释义]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出处] 汉 班固《白虎通 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宋 朱熹着有《四书集注》。
[拼音] wén fáng sì hòu
[释义]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出处] 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拼音] wén cǎi sì yì
[释义] 形容作品典雅
[拼音] mù sì cháo sān
[释义] 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拼音] dǎo sān diān sì
[释义]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拼音] sì miàn chū jī
[释义] 形容工作全面展开,没有重点。
[出处] 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总之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
[拼音] tiáo sān wō sì
[释义]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拼音] náng kuò sì hǎi
[释义] 囊括:比喻统统包罗在内。指统一全国。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拼音] tuī sān lā sì
[释义] 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好生给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拉四的。”
[拼音] sì shí bā jié
[释义]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出处] 唐 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拼音] hǒu sān hè sì
[释义] 大声吆喝
[出处]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拼音] tiāo sān jiǎn sì
[释义] 见“挑三拣四”。
[出处] 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拼音] piān sān xiàng sì
[释义] 谓偏向、袒护某方。
[出处]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拼音] tiāo sān xián sì
[释义] 见“挑三拣四”。
[出处]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