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 sì hǎi yī jiā - [释义]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 - [出处] 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 [拼音] pà sān pà sì - [释义] 这也怕,那也怕。比喻顾虑太多,不能做出决定 - [出处]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昌叫你写,就是说你行,叫你拿主张。你怕三怕四干什么。”  
- [拼音] sān fān sì fù - [释义] 三、四:形容次数之多。翻、覆:反复。形容变化很多;反复无常。。 - [出处] 明 张岱《石匮书后集 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 [拼音] wǔ líng sì sàn - [释义] 形容零星涣散。 - [出处] 郭沫若《恢复 怀亡友》诗:“你的生命不消说会长留在天地之间,但我们的革命势力呀已经是五零四散。”  
- [拼音] zhì zài sì fāng - [释义]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 [出处] 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 [拼音] sì hǎi shēng píng - [释义]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寡人御极以来,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宁靖。”  
- [拼音] héng sān shù sì - [释义] 犹言横七竖八。 -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 [拼音] sì tǐ bù qín - [释义]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拼音] yǎn kōng sì hǎi - [释义] 形容自高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 [出处] 明 李贽《答耿司寇书》:“渠眼空四海,而又肯随人脚跟走乎?”  
- [拼音] sì hǎi dǐng fèi - [释义]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 [出处] 《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 [拼音] wén fáng sì bǎo - [释义] 俗指笔、墨、纸、砚。 - [出处] 宋 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尔来赏爱君与予。”  
- [拼音] wēi jī sì fú - [释义]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 - [出处] 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 [拼音] sì bù xiàng - [释义]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 - [出处] 朱自清《罗马》:“现在满是一道道颓毁的墙基,倒成了四不像。”  
- [拼音] tuī sān tuī sì - [释义] 同“推三阻四”。 - [出处]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7回:“你这家伙胆小怕死,还推三推四咧!你不敢去,我一个人也敢去!”  
- [拼音] zài sān zài sì - [释义] 重复好几次。 - [出处] 元 范康《竹叶舟》第二折:“今日我这道友再三再四的度脱你出家,你则不省悟。”  
- [拼音] sì miàn shòu dí - [释义]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 [出处] 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 [拼音] tuī sān zǔ sì - [释义]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 [出处] 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 [拼音] tiāo sān jiǎn sì - [释义] 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 - [出处] 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 [拼音] zhāng sān lǐ sì - [释义]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 [拼音] diu1 sān wàng sì - [释义] 见“丢三落四”。 - [出处]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