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áng cān hǔ shì
[释义] ①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出处]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净盘将军,若有人请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将各样好下饭,狼餐虎噬,则一顿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号为净盘将军。”
[拼音] jīng tūn hǔ shì
[释义] 像鲸鱼和老虎一样吞食。多比喻吞并土地财物。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前代乱离,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明·张景《飞丸记·明廷张胆》:“他谋多中伤,威权明仗,鲸吞虎噬,谁敢拦挡?”清·徐芳《诺皋广志·寒空僧》:“先君子常言以桥
[出处] 宋·范仲淹《上执政书》:“前代乱离,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
[拼音] láng tūn hǔ shì
[释义]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出处]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拼音] jīng tūn shé shì
[释义] 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出处] 清·鲁一同《秦论》:“秦人一出其师以挠山东,诸侯莫能支,鲸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
[拼音] māo shì yīng wǔ
[释义] 比喻排挤好人。
[出处] 宋·岳珂《桯史·鹦鹉谕》:“至今蜀人谈谑,以排根善类者为‘猫噬鹦鹉’。”
[拼音] shān zōu hǎi shì
[释义] 形容遥远偏僻的地方。
[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