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ū xiào bù dé
[释义]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处境尴尬。
[出处] 元 高安道《皮匠说谎》:“好一场,恶一场,哭不得,笑不得。”
[拼音] tòng kū liú tì
[释义] 形容非常伤心地痛哭。痛哭:尽情大哭;涕:眼泪。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拼音] kū kū tí tí
[释义] 不停的哭泣。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
[拼音] kū sāng zhe liǎn
[释义]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小玉兰哭丧着脸,走到湖亭席上,狄希陈唬得魂飞天外。”
[拼音] guǐ kū láng háo
[释义] 嚎:大声叫或哭喊。像鬼和狼一样哭喊。形容哭声很凄惨。
[出处]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
[拼音] bào tóu tòng kū
[释义] 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出处] 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四回:“这里于家父子同他家里人抱头痛哭。”
[拼音] kū tiān mǒ lèi
[释义] 形容哭哭啼啼。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前日不知为什么撵出去,在家里哭天抹泪的。”
[拼音] háo táo tòng kū
[释义] 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16回:“却说那和尚把袈裟骗到手,拿在后房灯下,对袈裟号啕痛哭。”
[拼音] tòng kū liú tì
[释义] 恸:哀痛;涕:眼泪。形容极其悲痛伤心
[出处] 宋·陈亮《祭朱寿之文》:“今子之死,乃独有感于余心而兴不幸之叹,至于恸哭流涕不能自已。”
[拼音] bào tóu dà kū
[释义] 形容非常伤心或很是感动的样子。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7回:“两人抱头大哭,哭了一场坐下。”
[拼音] háo táo dà kū
[释义] 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
[出处] 《周易 同人》:“同人先号咷而后笑。”
[拼音] māo kū lǎo shǔ
[释义] 比喻假慈悲
[出处] 《说唐》第62回:“如今又不知那里杀来,又同牛鼻道人在此‘猫儿哭老鼠’,假慈悲。”
[拼音] láng háo guǐ kū
[释义] 形容哭声凄惨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拼音] guǐ kū shén háo
[释义]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 祭供恩人》:“吓还不算,还逼着人‘逃难’。弄得村上鸡飞狗跳,鬼哭神嚎。”
[拼音] māo kū hào zǐ
[释义] 比喻假慈悲,伪装同情
[出处]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5回:“本来你是个猫,他是个鼠,岂不是猫哭耗子了呢?”
[拼音] háo táo dà kū
[释义] 大声哭叫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6回:“今日看他悲哀欲绝,心里更加不忍,竟嚎啕大哭起来。”
[拼音] háo tiān kū dì
[释义] 哭天抢地。形容十分悲伤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回:“只见林冲的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女使锦儿抱着一包衣服,一路寻到酒店里。”
[拼音] shén háo guǐ kū
[释义]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拼音] cháng gē dàng kū
[释义] 长歌:放声歌咏;引申为写诗文;当:当作。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的感情。也作“长歌代哭”。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拼音] gàn tí shī kū
[释义] 干啼:没有眼泪地啼哭。湿哭:有眼泪地啼哭。无泪和有泪地哭。①形容哭哭啼啼。②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现的各种表情。亦作“湿哭干啼”。
[出处] 《北齐书·尉景传》:“景曰:‘小儿惯去,放使作心腹,何须干啼湿哭不听打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