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tóng fán xiǎng
[释义] 凡响:平凡的音乐;不同于平凡的音乐。原指演唱特别出色;后泛指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
[出处] 高云览《小城春秋》第四章:“他那双炯炯的摄人魂魄的眼睛,聪明的人一定会看出这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
[拼音] yī shēng bù xiǎng
[释义] 指不发出一点声音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31回:“仿佛菊笑一声不响的闪了进来,像猫儿戏蝶一般,擒擒纵纵地把自己搏弄。”
[拼音] bù shēng bù xiǎng
[释义] 不说话,不出声
[出处] 茅盾《子夜》十一:“偶或有独自低着头不声不响的,那一定是失败者。”
[拼音] xiǎng chè yún xiāo
[释义] 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象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出处] 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6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拼音] xiǎng è xíng yún
[释义] 遏:阻止。指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拼音] mēn shēng bù xiǎng
[释义] 不言不语,一声不响
[出处] 梁实秋《吸烟》:“我没有选择黄道吉日,也没有诹访室人,闷声不响的把剩余的纸烟一古脑儿丢在垃圾堆里。”
[拼音] xiǎng chè yún xiāo
[释义] 彻:穿透;透过;云霄:高空。声音响得像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嘹亮高吭。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拼音] wén fēng xiǎng yīng
[释义] 听到风声就起而赞同支持。
[出处]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邹广文效忠图》:“随有乡勇章双桂等三千余人,闻风响应。”
[拼音] qí yīng rú xiǎng
[释义] 谓反应迅捷,如回声之相应和。语本《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出处] 《子华子·晏子》:“如以匙勘钥也,如以玺印涂也,必以其类,其应如响。”
[拼音] qióng xiǎng kōng gǔ
[释义] 空谷中的行人之声。常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等。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拼音] xiǎng zhèn shī sè
[释义] 响:回声;震:响雷。像听到回声或响雷一样迅速变了脸色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权以示群下,莫不震响失色。”
[拼音] rú yìng sī xiǎng
[释义] 形容反响极快。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9回:“那满招损、乖致戾的道理,如应斯响。”
[拼音] suí shēng zhú xiǎng
[释义] 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出处] 东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此随声逐响之过也。”
[拼音] xiǎng dá yǐng suí
[释义] 如应声和答、形影相随。比喻两者紧密相连。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7卷:“由是论之,罪福报应,犹响答影随,不差毫末。”
[拼音] rú xiǎng ér yìng
[释义] 响:回声;应:反应。比喻反应迅速,回声很大
[拼音] wàng fēng xiǎng yīng
[释义] 望:看。风:风声。看到对方有什么举动,就积极响应。
[出处] 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拼音] ruí bīn tiě xiǎng
[释义] 以之赞扬弹奏技艺的精妙超绝。
[出处] 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 琵琶》:“武宗初,朱崖李太慰有乐吏廉郊者……郊尝宿平泉别墅,值风清月朗,携琵琶于池上,弹《蕤宾调》……忽有一物锵然跃出池岸之上,视之,乃一片方响,盖蕤宾铁也。以指拨精妙,律吕相应也。”
[拼音] fēng cóng xiǎng yìng
[释义] 风从:顺风而从。闻风而起,应声而从。比喻迅速起、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
[出处] 宋·邵博《闻见后录》:“无有远迩,风从响应,载考载稽,名实相称。”
[拼音] xiǎng bù cí shēng
[释义] 响:回声。回响不能离开声音。比喻荣誉从实际作为得来
[出处] 汉·刘向《说苑·杂言》:“响不辞声,鉴不辞形,君子正一,而万物皆成。”
[拼音] fú shēng qiè xiǎng
[释义] 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