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āi gào bīn fú
[释义] 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后泛指归顺、服从。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
[出处] 元 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拼音] āi gǎn tiān dì
[释义] 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出处]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卷一 二祖阿难尊者》:“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拼音] lè jí shēng āi
[释义] 同“乐极则悲”。
[出处] 宋·刘克庄《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中年后,向歌阑易感,乐极生哀。”
[拼音] āi gǎn wán yàn
[释义] 哀:悲哀;感:感动;顽:愚拙;艳:慧丽。悲痛的情调使愚顽无知的人和聪明俊美的人同样受到感动。后转用以评述艳情作品。谓文辞既哀婉感伤;又古拙绮丽;深切感人。
[出处] 三国 魏 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吕延济注:“顽钝艳美者皆感之。”
[拼音] hóng yàn āi míng
[释义] 哀:悲哀。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
[出处]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拼音] jié āi shùn biàn
[释义] 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拼音] āi sǐ shì shēng
[释义] 哀:哀痛;事:侍奉。哀恸死者,侍奉生者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拼音] āi lè xiāng shēng
[释义] 悲痛和喜乐互为因果
[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孔子闲居》:“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拼音] āi jīn wù xǐ
[释义] 哀矜:怜悯。指对遭受灾祸的人要怜悯,不要幸灾乐祸
[出处] 春秋 鲁 孔丘《论语 子张》:“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拼音] āi āi fù mǔ
[释义]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出处] 《诗经 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拼音] háo guǎn āi xián
[释义] 指管弦乐。
[出处] 秦牧《艺海拾贝·变形》:“在红氍毹上,在豪管哀弦之中,要演出的是许多热耳酸心、悲欢离合的故事。”
[拼音] lè wǎng āi lái
[释义] 欢乐逝去,悲哀到来。
[出处] 汉·张衡《思玄赋》:“惟盘逸之无瞋兮,惧乐往而哀来。”
[拼音] lè jìn āi shēng
[释义] 犹言乐极生悲。
[出处] 唐·张鷟《游仙窟》:“有同必异,自昔攸然;乐尽哀生,古来常事。”
[拼音] pǐ yǒng āi háo
[释义] 擗:以手拍击胸膛;踊:用脚顿地。捶着胸跺着脚大哭。形容极度哀伤地痛哭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擗踊哀号,哭得那邻舍之人,无不落泪。”
[拼音] āi lí zhēng shí
[释义] 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出处]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
[拼音] āi gǎn zhōng nián
[释义] 形容人到中年对亲友离别的伤感情绪。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安)语王右军(王羲之)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是恶。’”
[拼音] āi sī háo zhú
[释义] 丝、竹:弦乐、管乐的通称;豪竹:粗大的竹管制成的乐器。形容管弦乐声的悲壮动人。
[出处] 唐 杜甫《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酒肉如山又一时,初筵哀丝动豪竹。”
[拼音] dú xián āi gē
[释义] 弦:琴弦。指独自弹奏弦乐器,哀声歌唱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
[拼音] āi jīn chéng chuàng
[释义] 哀矜:怜悯。怜悯又惩罚
[出处] 宋 苏轼《刑赏忠孝之至论》:“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拼音] gǎn jiù zhī āi
[释义] 感念旧人旧事的哀叹。表示怀旧。
[出处] 《后汉书·荀彧传》:“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人怀感旧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