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nèi shì fǎn tīng
[释义]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拼音] fǎn tīng nèi shì
[释义]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出处] 《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 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拼音] wēi cí sǒng tīng
[释义] 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害怕
[拼音] wěi wěi kě tīng
[释义] 娓娓:说话连续不倦的样子。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出处] 清·朱彝尊《曝书亭记·寄礼部韩尚书》:“谨令其叩讲席,归沐之暇,试进而讨论,其言颇娓娓可听。”
[拼音] gōng tīng bìng guān
[释义] 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
[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邹阳传》:“公听并观,垂明当世。”
[拼音] hài rén shì tīng
[释义]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
[出处] 《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拼音] wēi yán sǒng tīng
[释义]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出处] 梁启超《米禁危言》:“我国民勿以吾为危言悚听也。”
[拼音] qīng ěr ér tīng
[释义]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出处] 《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拼音] mí huò shì tīng
[释义] 使人耳目迷乱。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毒害群众。
[出处] 萧作霖《复兴社述略》:“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毕竟还不敢公然承认我们主张实行法西斯主义,还是觉得抱着三民主义这块招牌较能迷惑视听。”
[拼音] gǒng shǒu tīng mìng
[释义] 拱手:双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顺地听从对方的命令,毫无反抗。
[出处] 《明史 陈九畴传》:“边臣怵利害,拱手听命,致内属番人勾连接引,以至于今。”
[拼音] tiān gāo tīng xià
[释义] 谓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出处] 《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拼音] tīng tiān wěi mìng
[释义] 听:任凭;命:命运。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
[出处] 明·屠隆《彩毫记·汾阳报恩》:“我们学道之人听天委命,不可怕死。”
[拼音] tīng tiān ān mìng
[释义] 听:任凭;命:命运。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
[出处] 巴金《秋》:“也说不上满意,这不过是听天安命罢了。”
[拼音] ěr shì mù tīng
[释义]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出处]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拼音] lián shì bì tīng
[释义] 帘:布帘;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形容所得的情况证据不充分
[出处] 明·郎瑛《七修类稿·芥隐笔记》:“《芥隐》之言,恐亦帘视壁听者耶?”
[拼音] jì xíng yán tīng
[释义] 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出处] 《金史·术虎高琪传》:“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州郡残破不复恤也。宣宗惑之,计行言听,终以自毙。”
[拼音] lián kuī bì tìng
[释义] 帘:布帘;窥:偷看;壁:墙壁;听:偷听。指窃听与偷看
[出处] 宋 何坦《西畴常言》:“步远则有前导,燕坐则毋帘窥壁听。”
[拼音] yán cóng jì tīng
[释义] 见“言听计从”。
[出处] 清·洪昇《长生殿·贿权》:“便道我言从计听微有权,这就里机关不易言。”
[拼音] tì tīng yuǎn wén
[释义] 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出处] 唐 姚思廉《梁书 武帝纪中》:“庶以矜隐之念,昭被四方,逖听远闻,事均亲览。”
[拼音] ěr bù páng tīng
[释义]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专心致志的神态
[出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