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ù zhì kě fǒu
[释义]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出处] 宋 汪藻《浮溪集》:“惟恐失人主之意,于政事无所可否。”
[拼音] shǐ kǒu fǒu rèn
[释义] 一口咬定;坚决不承认。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6章:“他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如夫人’。”
[拼音] pǐ jí tài lái
[释义] 否:坏;泰:好;顺利。坏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出处] 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拼音] wěi wěi fǒu fǒu
[释义] 唯唯: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虚与委蛇,不可置否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拼音] wú kě fǒu rèn
[释义] 不可能不承认
[出处] 郭沫若《新文艺的使命》:“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拼音] tài jí shēng pǐ
[释义] 泰、否:《周易》卦名,泰吉否凶。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1回:“泰极生否,乐盛成悲,今被妖邪捕获。”
[拼音] tài jí ér pǐ
[释义] 好的到了极点,坏的就来了。
[出处] 唐 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
[拼音] tài lái pǐ wǎng
[释义] 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 《周易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 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拼音] pǐ wǎng tai lái
[释义] 见“否2去泰来”。
[出处] 唐·林谔《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否往泰来,圣作惠出。”
[拼音] pǐ zhōng zé tai
[释义] 谓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
[出处] 《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拼音] pǐ jí tài zhì
[释义] 否:坏;泰:好,顺利。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出处] 宋·苏轼《量移廉州表》:“否极泰至,虽物理之常然;昔弃今收,岂罪余之敢望!”
[拼音] pǐ jí shēng tài
[释义] 否:坏;泰:好,顺利。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
[出处]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几时得否极生泰,看别人青云独步立瑶阶。”
[拼音] pǐ zhōng ér tài
[释义] 否:坏;泰:好,顺利。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 《晋书·庾亮传》:“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
[拼音] tai lái fǒu jí
[释义] 泰:周易卦名,是好卦。否:周易卦名,是坏卦。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好事来到是由于坏事已至终极,坏事变为好事。亦作“否去泰来”、“否极泰至”、“泰来否往”、“否极泰来”。
[出处] 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转化,泰来犹否极。”
[拼音] wú suǒ kě fǒu
[释义] 不赞同也不反对。
[出处] 金·王若虚《君事实辨下》:“李绛、李吉甫数争论于上前,礼部尚书同平章事权德舆居中无所可否,上鄙之。”
[拼音] pǐ zhōng sī tài
[释义] 否:坏;泰:好,顺利。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
[出处] 南朝·梁·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拼音] pǐ jí ér tài
[释义] 否、泰:64卦中的两个卦名。指坏的到了尽头就要好起来
[出处] 《宋史·韩令坤等传论赞》:“虽太祖善御,诸臣知机,要亦否极而泰之象也。”
[拼音] pǐ zhōng fù tai
[释义] 谓厄运终结,好运转来。
[出处] 《晋书·庚亮传》:“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
[拼音] pǐ qù tai lái
[释义]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
[出处] 前蜀·韦庄《湘中作》诗:“否去泰来终可待,寒夜休唱《饭牛歌》。”
[拼音] pǐ jí tai huí
[释义] 见“否2极泰来”。
[出处] 明·沈采《千金记·漏贼》:“想何年甚时,否极泰回,夫荣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