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xiàng píng yuàn liǎo
[释义] 向平:东汉人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愿:心愿。了:完成。比喻子女婚嫁事都已完毕。
[出处] 《后汉书》 向长传:「 建武中, 男女娶嫁既毕, 敕断家事勿相关, 当如我死也。 于是遂肆意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 竟不知所终。」
[拼音] xiàng yú dú qì
[释义] 隅:墙角;泣:哭。一个人面对墙脚哭泣。形容孤独,伤感
[出处] 唐·杜牧《上吏部高尚书书状》:“每遇时移节换,家远身孤,吊影自伤,向隅独泣。”
[拼音] gān dǎn xiāng xiàng
[释义] 肝胆:比喻真诚的心。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待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豪杰遇豪杰,自然话得投机,顷刻间肝胆相向。”
[拼音] xiàng yú zhī qì
[释义] 向隅:面朝屋子的角落。形容因得不到机会而失望哭泣
[出处] 宋·陈亮《谢陈侍郎启》:“宁失不经,忍视向隅之泣。”
[拼音] fēng máng suǒ xiàng
[释义] 锋芒:刀剑等武器的刃口和尖端;比喻斗争的矛头;向:指向。斗争的矛头所指向的目标。
[出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拼音] rén xīn guī xiàng
[释义] 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处] 《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拼音] xùn sī piān xiàng
[释义] 曲从私情,偏袒一方。指处事不公
[拼音] piān sān xiàng sì
[释义] 谓偏向、袒护某方。
[出处]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拼音] mí rán xiàng fēng
[释义] 亦作“靡然乡风”。亦作“靡然乡风”。谓群起效尤而成风气。
[出处] 《晋书·儒林传序》:“故缙绅之士靡然向风,余芳遗烈,焕乎可纪者也。”
[拼音] xiàng fēng mù yì
[释义] 指向往其教化,仰慕其礼义。或指向往其风度,仰慕其义行。
[出处] 明 张居正《番夷求贡疏》:“因而连合西僧,向风慕义,交臂请贡,献琛来王。”
[拼音] kuí huā xiàng rì
[释义] 向:朝着。形容下级对上级表示忠诚与仰慕。
[出处] 三国 魏 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
[拼音] fēng xiàng cǎo yǎn
[释义] 偃:卧倒,倒伏。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主。也比喻有声望的人言行影响世态俗情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引用驽庸,以为党援,而望风向草偃,庶事之康,何异悬瓦砾而责夜光,弦不调而索清音哉!”
[拼音] fèn fā xiàng shàng
[释义] 精神振作,情绪高昂
[出处]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
[拼音] nù cóng xīn qǐ,è xiàng dǎn shēng
[释义] 恶:凶暴。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14回:“不觉怒从心起,恶向胆生,顾不得什么,一口气赶到客厅。”
[拼音] máo dùn xiāng xiàng
[释义] 向:对着。形容针锋相对
[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
[拼音] kuí qīng xiàng rì
[释义] 形容下级对上级表示忠诚与仰慕
[出处] 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谁知俺一片葵倾向日花。”
[拼音] nǚ shēng wài xiàng
[释义] 向:朝着,引申为偏爱。女子成人总要结婚。指女子心向丈夫家
[出处] 东汉·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拼音] xiàng shēng bèi shí
[释义] 向往虚名而不求实际;注重传闻而背离事实。
[出处]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常人贵远贱亲,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拼音] huí xīn xiàng shàn
[释义] 回心:转过心意。转变念头,转归善良
[出处] 宋·任伯雨《论章惇蔡卞》:“如卞在朝,人人惴恐,不敢回心向善。”
[拼音] xiàng yú zhī gǎn
[释义] 向隅:面朝屋子的角落。指失望的感觉
[出处] 鲁迅《记“发薪”》:“然而还有薪水的和新近加俸的呢,可就不免有向隅之感。”